李莲英为什么深得慈禧的喜爱?

2025-05-01 08:11:3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李莲英,汉族,清王朝慈禧时期的总管太监,也是清末最有权势的宦官。原名李进喜,咸丰五年净身为太监,翌年入宫。同治六年,受封二总管。慈禧太后赐名连英,俗作莲英。

李莲英受宠到什么程度呢?《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刘兴桥说:“每天三顿饭,早晚起居,他俩都互派太监或当面问候??在西苑、颐和园居住的时候,慈禧太后还经常来找李莲英:‘连英啊!咱们遛弯去呀!’慈禧太后有时还把李莲英召到她的寝宫,谈些黄老长生之术,两人常常谈到深夜。”

这是慈禧把他当成“伴”了,孤独的依赖。李莲英怎么从一个小太监熬成一个权势熏天的权柄,这与他的心机和努力是分不开的。

李莲英进宫,就时刻在寻找机会。听说慈禧对梳头房的太监不满意,常常发火。他隐约感觉到自己有个机会来了,在进宫之前,以备不时之需,他特意学过梳发,而且还掌握了很多套流行的新发式。他趁机托老乡太监沈兰玉介绍,“跳槽”到梳头房,当了慈禧太后的梳头太监。慈禧太后发现新来个小太监,温和、驯顺、斯文、恰到好处的恭谨,眼角里永远透出和乐的笑意。梳发也不温不躁,一点一式恰到好处。李莲英讨好宫女,经常带些针针线线的东西,这是宫女们所缺的。宫女们见他面有时给请个安,问他句吉祥,他总是很谦和地还个礼。对谁他都一样。比如慈禧今天对新梳的发式满意,心情好,说:“下去,让她们给你沏口茶喝吧!”这可是天大的脸,能让宫女赏茶,在宫里这是极体面的事。李莲英连连地请跪安,说“奴才不敢承受,奴才不敢承受!”太后越给脸,他越谦虚小心。李莲英在梳头房的态度,初步体现了他谨慎,上下交好的性格。

慈禧太后还爱看京戏,心情好,常赏赐艺人一点东西。有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员杨小楼的戏后,把他召到眼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一些赐给你,带回去吧!”杨小楼叩头谢恩,想趁机要一幅字。慈禧问他,要什么?杨小楼说,请赐个‘福’给奴才。

慈禧高兴,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慈禧写的字,悄悄地说:“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的呢!”杨小楼在边上一看,傻了,怎么回话呢。这字写错了,若拿回去挂出去必遭人议论,岂非是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太后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急得直冒冷汗。

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

还是李莲英反应快,他笑呵呵地说:“老佛爷之福,比要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呀!”杨小楼一听,恍然大悟,连忙叩首:“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领呢!”慈禧太后也在发愁下不了台,听这么一说,顺水推舟,笑着说:“好吧,隔天再赐你吧。”李莲英常以机智解脱了很多人遇到的这样的窘境。

安德海太监以仗宠骄横丢掉了性命,李莲英以此事时刻使自己保持清醒,认清自己的位置。光绪十二年(1886年)四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称北洋海军已训练成军,奏请朝廷派大臣检阅。慈禧就派总理海军衙门大臣醇亲王前去巡阅。由于醇亲王是光绪皇帝生父,身份高贵,因此要加派太监、御医随行。醇亲王心机深重,处事谨慎,他主动要求派李莲英随行,以减少太后对自己的猜忌。他说到了慈禧的心里,慈禧马上批准了。

醇亲王五月初一回北京复命,这时朝廷中一片不满之声。监察御史朱一新就向光绪上奏,批评派李莲英随醇亲王视察海军。他们还说李莲英妄自尊大,结交地方官员,收受贿赂,理当查处。

这时,给李莲英说话的站出来了。清代著名维新派人士王照说,醇亲王离京后,每次接见文武官员,都让李莲英作陪。他的本意是避免揽权嫌疑,李莲英可以作证。而李莲英每天穿着朴实,替亲王拿着一支旱烟袋,随时装烟、递烟,回到住处则不见一个来访的人。

从李莲英一向小心谨慎的表现来看,王照的说法是较为可信的。何况朱一新的奏折里没举出一桩李莲英违法的事实。

慈禧问明情况后,下令将朱一新由御史降为主事。

如果说这是优点的话,李莲英绝对是。他是太后的大红人,可是他不娇纵,处事谨小慎微,他在太后前说话不毁人,尽力美言,曲意回护。所以上上下下的对他都有好感。用现代话说,李莲英是个“社会人”,脚踩八方,会干事,会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