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内建筑在哪些方面体现了阴阳五行学说?

2025-04-28 19:06:2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紫禁城建筑中,布局谨严,秩序井然,这一学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城的选址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紫禁城宫殿位于北京城中心,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占地面积余平方米(一说为780,000平方米),周围环以10米高的城墙和和52米宽的护城河,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南名午门,北称神武门,左右为东、西华门,其中午门和神武门现专供参观者游览出入。城内古建筑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一说为163,000平方米).

  紫禁城气势雄伟的外朝,蕴含阳刚之气魄;严谨纤巧的内廷,体现了阴柔之精美.阴阳学说中"从阴中求阳,从阳中求阴"的哲理也在宫殿名称和布局中表现得颇为明显.紫禁城的建筑还以布局、数目、色彩的变化,暗含了五行学说关于物质相生相克的关系,体现了天子至尊、国泰民安等思想以及趋吉避凶的象征意义.
  紫禁城宫殿的规划布局承袭了中国历代帝王所遵循的传统礼制、周王城制度、唐宋以来所形成的宫殿营建模数制及清代模数制的规范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说,是集礼制、模数制和风水说于一体的完美体现。以紫禁城为中心的规划布局,显示出紫禁城在北京城的重要地位。紫禁城的设计与中国历代宫殿建筑一脉相承。
  宫殿建筑的规划必然有其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明代营建紫禁城时除了遵循儒家礼制,也充分运用了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说"在紫禁城建筑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宫殿布局:
  外朝为阳,内廷为阴.外朝建筑布局疏朗,气势雄伟,体现阳刚之美;内廷建筑布局严谨,内檐装修纤巧精美,体现阴柔之美.为突出外朝的阳刚之气,午门前的中轴线上依次布置了大明门,承天门,端门,又在奉天门东西配置文华殿,武英殿作为左辅右弼,使外朝气势恢弘,雄伟壮丽.
  数目奇偶
  奇数为阳,外朝反复运用三、五、九等奇数。纵轴线上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坐落于“三台”上;横轴线上为文华、奉天、武英三殿;奉天殿以南安排有五门;大殿面阔9间、进深5间,暗示天子“九五之尊”。此外,外朝的踏剁级数、台基和坎墙的砖皮层数也多用奇数。与之相对应的,内廷中多用偶数。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是乾清、坤宁两宫,两侧分布十二宫、十所,以象征星辰拱卫。建筑的坎墙、台明、山墙、檐墙和宫墙下肩的砖皮层数以及踏剁级数多为偶数。
  形势说:
  故宫后有景山作为靠山,在中国人的环境观念中,背山面水是一种理想的模式,甚至以风水的形式被固定下来.金水河自紫禁城的西北角流入宫中,并流经几座重要的建筑前面,以造成背山面水的吉利环境.按五行相生,金生水,故名金水河.
  建筑命名
  大多使用对偶之词,强调阴阳互补与调和,如乾清宫与坤宁宫、日精门与月华门,等等。
  紫禁城中有许多“礼象五行”之处,则是五行说在宫殿中的鲜明体现。
  东方属木,为青色,主生长,故明代“太子视事之所”文华殿和清代皇子居住的拮芳殿。(南三所)安排在东华门内,建筑屋面用绿色琉璃瓦。南方属火,为赤色,所以午门采用独特的红色彩绘。西方属金,生化过程为“收”,太后居住的宫室因此安排在内廷西侧。北方属土,为黄色,设计者巧妙地将三台平面做成“土”字形状,并大面积使用黄琉璃瓦,以此象征王者居中统摄天下。凡此种种,以灵活多样的手法,充分展示了五行方位、色彩、生化过程相互间的关系。
  五行学说中还有“相生相克”的说法,因此三大殿多用红色墙壁和油饰体现“火生土”的规律,尽量少用绿色,也不种植树木,就是为了防止“木克土”。

回答2:

  紫禁城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其布局与形制均严格按照封建礼制和“阴阳五行”学说设计与营造,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紫禁城宫殿位于北京城中心,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占地面积余平方米(一说为780,000平方米),周围环以10米高的城墙和和52米宽的护城河,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南名午门,北称神武门,左右为东、西华门,其中午门和神武门现专供参观者游览出入。城内古建筑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一说为163,000平方米).
  =========================================================
  阴阳五行与紫禁城

  宫殿建筑的规划必然有其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明代营建紫禁城时除了遵循儒家礼制,也充分运用了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说在紫禁城建筑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宫殿布局 :外朝为阳,内廷为阴。外朝建筑布局疏朗,气势雄伟,体现阳刚之美;内廷建筑布局严谨,内檐装修纤巧精美,体现阴柔之美。为突出外朝的阳刚之气,午门前的中轴线上依次布置了大明门、承天门、端门,又在奉天门东西配置文华殿、武英殿作为左辅右弼,使外朝气势恢弘、雄伟壮丽。

  数目奇偶: 奇数为阳,外朝反复运用三、五、九等奇数。纵轴线上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坐落于“三台”上;横轴线上为文华、奉天、武英三殿;奉天殿以南安排有五门;大殿面阔9间、进深5间,暗示天子“九五之尊”。此外,外朝的踏垛级数、台基和坎墙的砖皮层数也多用奇数。与之相对应的,内廷中多用偶数。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是乾清、坤宁两宫,两侧分布十二宫、十所,以象征星辰拱卫。建筑的坎墙、台明、山墙、檐墙和宫墙下肩的砖皮层数以及踏垛级数多为偶数。

  建筑命名: 大多使用对偶之词,强调阴阳互补与调和,如乾清宫与坤宁宫、日精门与月华门,等等。

  紫禁城中有许多“礼象五行”之处,则是五行说在宫殿中的鲜明体现。

  东方属木,为青色,主生长,故明代“太子视事之所”文华殿和清代皇子居住的撷芳殿(南三所)安排在东华门内,建筑屋面用绿色琉璃瓦。南方属火,为赤色,所以午门采用独特的红色彩画。西方属金,生化过程为“收”,太后居住的宫室因此安排在内廷西侧。北方属水,中轴线尽端的钦安殿北面正中石栏板则用水纹雕饰(其它栏板为穿花龙雕饰)。中央属土,为黄色,设计者巧妙地将三台平面做成“土”字形状,并大面积使用黄琉璃瓦,以此象征王者居中统摄天下。凡此种种,以灵活多样的手法,充分展示了五行方位、色彩、生化过程相互间的关系。
  五行学说中还有“相生相克”的说法,因此三大殿多用红色墙壁和油饰体现“火生土”的规律,尽量少用绿色,也不种植树木,就是为了防止“木克土”。
  =========================================================
  阴阳
  任何事情都可以一分为二,这就是阴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五行

  五行相生、相克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天干地支与阴阳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阴天干:乙、丁、己、辛、癸
  阳天干:甲、丙、戊、庚、壬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阳地支:子、寅、辰、午、申、戌
  阴地支:丑、卯、巳、未、酉、亥

  五行与干支
  天干 地支
  金:庚、辛、 金:申、酉
  木:甲、乙、 木:寅、卯
  水:壬、癸 水:子、亥
  火丙、丁 火:巳、午
  土戊、己 土:丑、辰、未、戌

  二十四节气
  正月寅月:立春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雨水到惊蛰止。
  二月卯月:惊蛰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春分到清明止。
  三月辰月:清明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谷雨到立夏止。
  四月巳月:立夏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小满到芒种止。
  五月午月:芒种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夏至到小暑止。
  六月未月:小暑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大暑到立秋止。
  七月申月:立秋入洁之时刻,经过中气处暑到白露止。
  八月酉月:白露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秋分到寒露止。
  九月戌月:寒露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霜降到立冬止。
  十月亥月:立冬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小雪到大雪止。
  十一月子月:大雪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冬至到小寒止。
  十二月丑月:小寒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大寒到立春止。

  时间与地支对照表
  23 — 1点 子时 1 — 3点 丑时
  3 — 5 点 寅时 5 — 7点 卯时
  7 — 9 点 辰时 9 — 11点 巳时
  11 — 13点 午时 13 —15点 未时
  1 5— 17点 申时 17 —19点 酉时
  19— 21点 戌时 21— 23点 亥时
  =========================================================
  传统阴阳五行

  另:战 国 时 , 以 邹 衍 为 代 表 的 阴 阳 五 行 说 广 为 流 行 , 被 秦 汉 道 家 、 儒 家 和 神 仙 方 士 以 及 后 世 道 教 所 吸 取 。 调 阴 阳 、 顺 四 时 、 序 五 行 、 以 政 令 配 月 令 的 思 想 , 成 为 汉 代 人 普 遍 的 看 法 。 早 期 道 教 经 典 中 也 充 满 了 阴 阳 五 行 思 想 。 《 太 平 经 》 之 言 「 以 阴 阳 五 行 为 家 」 , 以 奉 天 地 、 顺 五 行 为 本 , 认 为 天 地 之 性 是 由 阴 阳 所 构 成 的 。 《 老 子 想 尔 注 》 讲 阴 阳 之 道 , 主 张 「 和 五 行 , 令 各 安 其 位 」 。 《 参 同 契 》 以 《 周 易 》 卦 爻 配 阴 阳 五 行 , 用 以 说 明 修 仙 炼 丹 。 《 黄 庭 经 》 以 五 脏 配 五 行 , 用 阴 阳 之 气 炼 形 养 身 。 阴 阳 五 行 学 说 成 为 道 教 内 外 丹 学 的 重 要 理 论 依 据 。 道 教 教 义 也 吸 收 了 阴 阳 五 行 学 说 的 义 理 并 大 量 采 用 阴 阳 五 行 学 的 名 词 术 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