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十三郎》十三郎的悲惨命运是否早已注定?

2025-04-30 02:56:37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这部电影说来有些年头了,电影的名字叫《南海十三郎》,记得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具体时间已经忘记了,约莫有七到八年了,或者还要更长一点,我实在无法确定,那时候经历一场大病,您是知道的,有些时候就待在广州。而这个电影最初也是在广州的二姨家看到的,南海十三郎这个年青时就才华横溢张狂了得无限风光的男人后半生却因为清高孤傲不愿向俗世妥协而万分潦倒成了别人眼里疯癫的叫花子,没人记得他前半生所编写的那些名粤剧,也再没有人恭敬的叫他一声十三哥了。看到这个天才的后半生让我唏嘘感叹了很久,也记住了电影中的一句话大概意思就是说一般天才只有两种结局,一种是早死,一种是疯掉。就好像电影里的唐涤生和十三郎一样,过了这么多年再重新寻来看,感触又更是加深了。      哦,我想二舅可能还不知道十三郎是谁吧,电影里一开始就对他的身世进行了介绍,十三郎原籍广东南海县,名叫江誉鏐,又名江誉球,南海十三郎是他的艺名。父亲可是个有名的精研饮食的家伙,人称江太史,后来在专写吃喝心得的作家沈宏非先生的某篇文章中见他有提起过江太史这个人。“粤菜中的经典传世之作“太史五蛇羹”(港澳至今犹传,但90年代初已在发祥地广州式微),即在江太史的亲自指导下诞生于江家私厨。太史交游广阔,三山五岳、黑道白道都来,太史第内常年高朋满坐,饭局不断……”在那篇文章中也见沈先生提起在美国教授烹饪的江献珠女士所著《兰斋旧事与南海十三郎》,就是说他祖父江太史以及十三郎的,不过并未看过这本书,所以对十三郎的印象还是仅仅来之这部电影。  

回答2:

电影中的十三郎当真是个天才,这也是一早就能看出来的,只是为何天才总是那么性格奇怪呢?张扬、自负、放任又容不得旁人的意见亦不愿像旁人及俗世妥协,如果他收敛一点妥协一点也许他的生平历史就应该被改写了,记得电影中他疯癫之后流浪在香港的街头怀里却永远揣着一张题为《雪山白凤凰》的纸,纸上只有这五个字就再无他物了,我想亦是用来形容他桀骜不驯又清高自负的的性格的吧。这样的一个人注定了是无法融入这个社会的。舅,记得曾几何时我也是那般的清高自负,虽无如十三郎的天才智慧,可是也真的是固执的只是一味去追求自己不现实的理想,不顾一切人的劝告,就那么不听话,只可惜我终究不是十三郎,也不敢自比十三郎,他是越活越固执越活越不愿妥协,宁愿做个疯癫的叫花子潦倒而死“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而我呢越是成长越是被这个社会改造的圆润乖巧了,身上的那些棱角一点点的被打磨掉了,填饱肚子多赚票子还是最最现实的事情。

回答3:

十三郎是个悲剧的男人,他的悲剧完全就是他自己一手导演的,他让自己扮演了一个完全不愿入世的人物。在落魄之时,他再遇少时痴迷的少女不被相认,他选择了跳车,结果那脑震荡让他时而清醒时而峰巅;在潦倒之时,疯癫乞讨睡在街区被有知遇之恩的薛老五寻得,可他选择了逃离,他不愿意被昔日的朋友如此心痛的照料;好不容易之到那日,天又让他遇到了又是兄弟又是他一直不承认的徒弟唐涤生,“相见若似梦,自从别去匆匆,此刻再重逢,咫尺隔万重,我再见恩师,心中百般痛,彷似宝剑泥絮尘半封,昔日壮志与才气全告终,江中雪,泪影两朦胧,辜负伯牙琴,你莫个难自控,知音再复寻,俗事才未众。”泪眼蒙胧恍若隔世,好不容易在唐涤生的劝告下愿意清醒为人去看爱徒的演出,却又碰上爱徒心脏病突发离去,唐涤生躺在担架上只最后看了十三郎一眼就被送上了救护车永远的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