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第一,深化了对社会主要矛盾“变”与“没有变”辩证关系的认识。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关键是要把握“变”与“没有变”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同时,特别强调了两个“没有变”。
第二,深化了对社会主要矛盾中“需要”与“供给”辩证关系的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始终是依据人民需要与供给的关系确立的。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都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正确判断。
第三,深化了对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辩证关系的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揭示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当前我国的突出问题。社会主义发展客观上要求全面和平衡。
第四,深化了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的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在国际环境更加复杂的形势下出现的,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充分考虑外部因素特别是防范各种风险。
第五,深化了对“矛盾局部”与“矛盾全局”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越来越广,层次越来越多,关联越来越紧密。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影响,不仅涉及单个领域和方面,更会涉及全局性趋势性方面。
扩展资料
所谓“不变”,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因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时,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之所以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是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没有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任务,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许多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完成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只要这个任务没有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没有结束,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就不会改变。
所谓“变”,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不断变化的特点。或者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分阶段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一穷二白”的时候是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后是初级阶段,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奔小康”是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还是初级阶段。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于是,中国是不是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不是已经发生了变化等重大理论问题摆到我们面前。党的十七大在肯定“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的同时,提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随着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日益明显,党的十九大深入分析今天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有利于更好解决我国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利于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有利于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深刻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全局性影响及其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中共中央党校-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意义
转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影响:
1、旨在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我党将重点解决区域、城乡等发展方面的均衡发展。
3、我国的薄弱领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农村问题,自主创新,自主创业等。
4、解决这一矛盾意味着指引中国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奋斗。
尽管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在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的同时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复杂,环境污染依然十分严重,社会腐败依然层出不穷,假冒伪劣泛滥猖獗。
贫富差距引起的二极分化继续扩大,社会道德日益沦丧,社会冷漠日渐加剧,人们的生存压力不断上升凡此等等。
有的矛盾已经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和谐、进步与发展,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高度重视,为此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这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历史性成就
主要有: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推动经济迈向更高发展水平。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全面深化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实现新飞跃,中国特色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进入新阶段,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大幅提升,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快车道,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国故事吸引世界目光。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惠民力度不断加大,养老金和农村低保标准增幅远超GDP增速。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新业态不断涌现,就业状况持续改善。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修复水生陆生生态,防治水土流失,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生活。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全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牢牢掌握宪法和基本法赋予的中央对香港、澳门全面管治权,深化内地和港澳地区交流合作,保持香港 、澳门 繁荣稳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
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重大贡献。
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这些历史性成就,带来了中国社会全方位的变革。主要表现在:
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观念不正确、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阻碍发展活力和社会活力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社会思想舆论环境混乱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军队中一度存在的不良政治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我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面临的不利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们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作了科学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主要依据有以下三个方面:
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自2010年开始稳居世界第二位,货物进出口,服务贸易总额,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制造业,基建等都排在世界前列。这说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来“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发生了新的阶段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了新台阶,已经达到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高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生活保障、更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公平意识、法治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维权意识在不断加强。这说明,人民群众对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层次更高、内容范围更广,出现了阶段性的新特征。
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制约了全国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区、一些区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从社会生产力来看,我国既有世界先进甚至世界领先的生产力,也有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甚至原始的生产力,而且在不同地区、不同区域的生产力水平和布局还不均衡,发展水平仍然差距很大,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还有几千万人口尚未脱贫。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好,但社会法治化水平不高,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社会建设还有不少短板,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较多。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互掣肘,带来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根源。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高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ps: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80%左右。在创新能力、产业层次、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生产力水平提高。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发展的现状。例如,从经济总量上来看,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大约是82.7亿人民币,仅次于美国。
社会主要矛盾,会随着生产方式和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新中国的主要生产方式和关系随着土改,公私合营等发生了变化,主要矛盾自然也就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