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事不忘文言文翻译

2025-02-24 20:20:1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 四事不忘翻译成中文

劝学篇 致四弟九弟·述为不学有四要事【原文】澄、沅两弟左右:屡接弟信,并阅弟给纪泽等谕帖,俱悉一切。

兄以八月十三出省,十月十五日归署,在外匆匆,未得常寄函与弟,深以为歉。小澄生子,岳松入学,是家中近日可庆之事。

沅弟夫妇病而速痊,亦属可慰。吾见家中后辈,体皆虚弱,读书不甚长进,曾以为学四事勉儿辈:一曰看生书宜求速,不多读则太陋;一曰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一曰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肢不能行。

四者缺一不可,盖阅历一生深知之,深悔之者,今亦望家中诸侄力行之。两弟如以为然,望常以此教诫子侄为要。

兄在外俩月有余,应酬极繁,眩晕脑气等症,幸未复发,脚肿亦愈。惟目蒙日甚①,小便太多,衰老相逼,时势当然,无足怪也。

同治六年十月廿三日【注释】①日甚:一天比一天厉害。【译文】澄、沅两弟左右:多次接到你们的信,并看了弟弟给纪泽等的谕帖,得知一切。

兄长八月十三日出省,十月十五日归署。在外匆匆忙忙,没有常常写信给你们,深以为歉。

小澄生子,岳松入学,是家中近日可以庆祝的事。沅弟夫妇病而速愈,也可欣慰。

我见家里后辈,体质虚弱,读书不大长进,曾经以治学等四件事勉励儿辈。一是看新书要求速,不多读就会陋钝;一是温旧书要求熟,不背诵就易忘;一是习字要有恒,不会写便好比身上无衣,山上无树;一是作文要苦思,不会写文章,好比哑巴不能说话,马不能行走。

四者缺一不可,这是阅历一生才知道的,深为后悔的地方今也希望子侄努力实行。两位弟弟如果认为对,望常以这四点教诫子侄。

兄长在外两月有余,应酬很繁忙,眩晕脑气等病,幸亏没有复发,脚肿也好了。只是眼睛模糊一天比一天厉害,小便太多,衰老相逼而来,时势如此,不足怪。

同治六年十月二十三日【评析】曾国藩在教诫子弟们读书时曾明确地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他认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因为“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

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进,则家私日起”。

基于上述认识,故曾氏在家书中始终告诫子弟们读书应一意于“进德”、“修业”二事,其中尤强调“进德”之事。他的六弟在一次考试中不得意便怨天尤人,自叹“数奇”,曾国藩便批评他道:“然屈于小试辄发牢骚,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忧之不大也。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

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六弟屈于小试,自称数奇,余窃笑其忧之不大也。”接着曾氏进一步指出:“盖人不读书则已,亦即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

‘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毫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乎?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莅民、整躬率物也。

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实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做官,与用牧猪奴做官何以异哉?然则既自名为读书人,则‘大学’之纲领,皆己身切要之事明矣。”很显然,在曾国藩的心目中,读书是为了学习圣贤道理从而做有才有德之人。

他的这种思想在那些劝诫子弟们不要专意于应付科举考试的言论中表现得更真切、充分。作为读书人,作为一名在清代学术特别是在湘学中占有很重要地位的学者,曾国藩对读书颇有心得,其在家书中教子弟们的那一套读书方法很值得我们认真体味、研究。

曾国藩首先从一般规律出发,提出读书若想有成,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并进而阐明此三者之于读书的必要性:“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并强调“此三者缺一不可”。由于“有识”须学问达到一定程度后方可具备,非一日之功所能得。

非言传所能明,故曾氏较少提及,只劝诸子弟须时时属意于“有志”、“有恒”两点。为此,他还专门写了“立志箴”、“有恒箴”赠给子弟们。

他认为要想读书有成,则要立真志,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能安心苦读,因此批评四弟非外馆不能读书的观点:“且苟能发奋自立,则无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刍,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有了读书成才的志向固然好,但如果一曝十寒,则所立之志断不能实现,故曾国藩告诫子弟们决不可无恒,他说:“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因此劝诸子弟“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

2. 文言文翻译

“(牛)弘荣宠当世,而车服卑俭。事上尽礼,待下以仁,讷于言而敏于行。上尝令其宣敕,弘至阶下,不能言,退还拜谢,云:“并忘之。”上曰:“传语小辩,故非宰臣任也。”愈称其质直。大业之世,委遇称隆。性宽厚,笃志于学,虽职务繁杂,书不释手。隋室旧臣,始终信任,悔吝不及,唯弘一人而已。有弟曰弼,好酒而酗,尝因醉,射杀弘架车牛。弘来还宅,其妻迎谓之曰:“叔射杀牛矣。”弘闻之,无所怪问,直答云:“作脯。”坐定,其妻又曰:“叔忽射杀牛,大是异事!”弘曰:“已知之矣。”颜色自若,读书不辍。其宽和如此”

(节选自《隋书》卷四九)

你问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皇帝曾经命令他宣布君主的诏谕,弘到了以后,说不上来,退下告罪,(故意)说:“都忘记了!”

前几位把宣敕翻译为讲学,是错误的,应该是“宣布君主的诏谕”的意思。

3. 过目不忘古文 译文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译文

读书以看一遍就能背为才能,其实这个最不顶用。就在眼中看了一下,心中匆匆而过,根本用不了多少心神,这样看来看去根本来不及,就像看场中的美女,看一眼就过去了,跟我有什么关系呢?从古到今,过目就能背诵的人,他们又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孔子读周易读到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好几次,不知道他读过多少遍,书里隐藏的细微含义,越读越明了,越钻研越深入,越读越没有穷尽。虽然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圣人,也都勤学苦练,下足功夫。苏东坡读本书都不用读两遍,但是他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读到四更天,翰林院的老吏觉得他读书读得很辛苦,东坡却洒脱而丝毫不觉得苦。难道就因为看了一遍就可以记住而把书丢下不管了吗?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不再读书,之后就再没有好文章了。而且过目一遍能背,又有什么都背的坏处。如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最出色,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最出色。反复的看、背,你可能一会欣喜,一会悲泣,就在这几段中。但如果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难道不是一个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各种传奇恶曲以及打油诗词,也都过目不忘,就像破烂厨柜,臭油坏酱都储藏在其中,这种肮脏无法忍受.

4. 请教关于《易经》的古文翻译

在四季节气变化中明白得失,天机一旦开始运转布置,气运也随之改变,卜卦征兆的内容,也要随天的运行而运行,跟随时令变化而变化,时时警醒(安而不忘亡,疑是“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的简写或变体),用顺应天赋禀受的道理来推求算卦的渊源,将三爻重叠为六爻(意为成立一个卦象),天下之事尽在其中了啊。

应该是易传中的话,而不是易经中的,讲的是易经的运用,主旨可深可浅。

浅处说,卜卦除了六爻还要与天干地支,四季二十四节气等配合。

深处说,可以归纳为一种哲学或者修养理念,是“易”与“道”的结合,其中况味,只可意会。

5. 对床夜雨文言文翻译

原文: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我有着深深思念的人,却相隔在远远的异乡。我有所感怀的事情,深深的刻在心上。她在遥远的异乡我不能去靠近,似乎也没有可以用来传情的太阳。内心痛苦万分却无处化解,日日夜夜未曾停止思念。我的前途似乎也迷茫无望,孤独的在空空的屋子里睡觉。秋天尚未来临,却已风雨纷纷。不曾学过苦行僧的佛法,如何忘记曾经的过往!

6. 古文翻译现代文

三只签

1、子路拱雉:

典故: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意思是: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一群野鸡在那儿飞,孔子神色动了一下,野鸡飞翔了一阵落在树上。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他们拱拱手,野鸡便叫了几声飞走了。 这里似乎是在游山观景,其实孔子是有感而发。他感到山谷里的野鸡能够自由飞翔,自由落下,这是“得其时”,而自己却不得其时,东奔西走,却没有获得普遍响应。因此,他看到野鸡时,神色动了一下,随之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诗(山梁雌雉得其时 上下飞鸣自乐之

色举须知翔后集 作声三嗅过山欹)也是说上面典故的故事。

2、羲之会群贤

古人王羲之,三月三日,合众贤人至会稽山之兰亭,是日天气朗润而不暗,惠风和畅而不寒,此地有茂林修竹,王羲之与群贤,曲水流觞而饮酒,此乃一种自在逍遥快乐景象,此签百事吉祥,此签乃上吉,是快活景象也,与第七十八枝相同,以三月占得该签为最合。

3、中吉 颜回乐道安贫

陋巷箪瓢不足愁 旁人见此甚为忧

不知乐道忘贫乏 亚圣芳名万古留

颜回,春秋鲁国人,孔子的好学生。世人尊称孔子为“至圣“,也曾有人称颜回为“亚圣”,但后来,大多数都把“亚圣”这名衔尊加于孟子,而改称颜回为“复圣”。

这支签,是孔子称赞颜回的话:

颜回,真是一个贤人,他乐道安贫,生活在陋巷里,只得一碗饭、一杯水,旁人看见他的环境,都替他担忧,但他却无忧无愁。世人应知道,一个人如能专心于学问修道,是可以忘记贫穷的。

7. 文言文翻译啊,急啊

《战国策》卷二十五 魏策四

《信陵君杀晋鄙》

原文: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且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翻译:

信陵君杀了魏将晋鄙,拯救了邯郸,打败了秦军,保全了赵国,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信陵君。唐且对信陵君说:“我听说:‘事情有不能知道的,有不能不知道的;有不能忘记的,有不能不忘记的。’”信陵君说:“什么意思?”唐且回答说:“别人憎恨我,不能不知道,以便自我反省;我憎恨别人,不能让人知道若知道,双方会仇恨愈深,别人对自己有好处,不能忘记;我对别人有好处,不可不忘记。现在您杀了晋鄙,拯救了邯郸,打败了秦军,保全了赵国,这对赵国是很大的恩德。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您,突然见到赵王,我希望您忘掉救赵的事。”信陵君说:“我敬遵您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