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催化反应扩展底物范围时,分离的产物都是毫克级的,这时首先要选取最细的柱子(我们一般用直径为1cm的层析柱),根据Rf值选择合适的装柱长度。不建议刮大板子(在产物结构已分析清楚的情况下),这是因为TLC做的分离收率一般情况下都不准确。如果执意要刮大板子的话,最好用DCM:METHANOL=10:1的展开剂浸泡所刮下的硅胶,尽量减少损失。2. 产物是否具有荧光。没有荧光的,选取好合适的显色方法。此外,有荧光的产物,也要注意在分离时,由于稀释作用,而导致荧光减弱,甚至消失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尽量收集所有的组份,然后TLC--显色后,再旋蒸浓缩。
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柱子的尺寸编辑
应该是粗长的最好。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0.2~0.4,杂质相差0.1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200毫克的样品,用2cm×20cm的柱子);如果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径,比如用3cm的,也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
1.在催化反应扩展底物范围时,分离的产物都是毫克级的,这时首先要选取最细的柱子(我们一般用直径为1cm的层析柱),根据Rf值选择合适的装柱长度。不建议刮大板子(在产物结构已分析清楚的情况下),这是因为TLC做的分离收率一般情况下都不准确。如果执意要刮大板子的话,最好用DCM:METHANOL=10:1的展开剂浸泡所刮下的硅胶,尽量减少损失。2. 产物是否具有荧光。没有荧光的,选取好合适的显色方法。此外,有荧光的产物,也要注意在分离时,由于稀释作用,而导致荧光减弱,甚至消失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尽量收集所有的组份,然后TLC--显色后,再旋蒸浓缩。以上,就是自己在实验中的经验,不知对你是否有帮助。
你这30的柱子可以过5g左右的东西了,,几十毫克硅胶拌样都不容易谱一层。弄根10的,柱子装个10-12cm足够了。要是好过,剪根滴管一头堵点棉花装个3-5cm硅胶,样品管收产物,十分钟完事。
那种方法,只适合体系非常纯的情况,以及做粗核磁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