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跟小孩子的发育问题有关。大家知道,跟中耳连着的,有一个叫做咽鼓管的这么一个结构,它是通过口腔和中耳之间的一个必经之路。
咽鼓管发育得好,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孩子因为口腔里边的感染(比如呛奶、鼻腔分泌物吸入、吸入异物等),侵袭我们的中耳。
恰恰我们的小孩子,特别是3岁以下的孩子,他的咽鼓管是非常短的,屏障是非常薄弱的。如果孩子频繁的吐奶、呛奶,还有鼻腔分泌物比较多的时候,特别是在夜间平躺的时候,很容易引起这样的一个反流。
这时候,我们就要注意孩子睡眠时候的体位,一定要避免平躺。建议从他的上半身开始,采取一个抬高30度的体位侧卧,就可以有效避免这样的一个反流。
因为小孩子不知道保持耳道卫生,如果家长不注意的话他们自己就没有意识去清理耳道内的脏污,所以说时间久了就会变得越来越多,就容易引发中耳炎。
中耳炎是小儿常见病之一,发病率较高,其原因与小儿的耳部解剖、生理和病理密切相关。
婴幼儿时期,不但中耳结构不坚固,咽鼓管的发育也不完善,咽鼓管又短又直,管腔比较宽,咽鼓管的生理性狭窄处还没有形成,管道接近水平位,这样,咽鼓管的另一端即鼻咽部开口端就几乎与鼻底相平。由于咽鼓管的这一特点,婴儿患上呼吸道感染,鼻咽部的细菌很容易沿着咽鼓管咽口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症。由于这一特点,也使哺乳的婴儿易患中耳炎,如在平卧位给婴儿哺乳时,尤其是哺喂太多、太急,发生呛奶,可使奶液进入中耳。此外,新生儿生下来开始吸气和啼哭时,鼻咽部的羊水或粘液有可能经咽鼓管进入中耳,也可造成只有几天或一周的新生儿患急性中耳炎。
还由于咽鼓管的开口靠近鼻咽部的增殖体(又称腺样体,正常情况下起防御作用),而婴幼儿时期的增殖体较大,若本身发生感染,增殖体可因炎性增大,使开口于附近的耳咽管,也很容易受到影响而发生感染、肿胀和堵塞,导致中耳炎。
除增殖体炎症肿胀累及咽鼓管这个原因外,增殖体的肥大、鼻咽部的肿瘤、鼻后孔息肉、下鼻甲肥大、鼻咽粘连等疾患都可引起咽鼓管机械性受压,发生堵塞,引起中耳炎。
另外,擤鼻涕的方式不正确,当伤风感冒,鼻堵,鼻涕多时,如擤鼻用力过猛,鼻腔分泌物可被挤入咽鼓管内,继而进入中耳腔也可引起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