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这个人善于言辞。而且对于辨识率并不高的英宗来说。他可以比较容易的得到英宗的信任。时间一长,皇帝就很信任他了。而且他这个人比较有才华。在文学方面有着深刻的造诣,深得皇帝欣赏。
王振这个人虽然有着极高的文学才华。但是他在军事方面却是一个非常薄弱的人。尽管他在朝中玩弄权术,贪污受贿,并没有给朝廷带来比较大的影响和危害。但是他迷惑皇帝,让皇帝觉得他无所不能。而且还把很多的指挥权都交给了他。这样一来。不仅使他的内心变得更加膨胀,目中无人。二来也扩大了他在朝中的势力,是他变的飞扬跋扈。这样就让他本身更不知道天高地厚了。以至于到了后来出现了皇帝有事儿没事儿都喜欢问他这种现象。
当明朝的军队来的时候。他明显不知道敌军的强大。觉得只是一些比较弱的小军队罢了。但是实际上当双方开战的时候,敌军把他们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这总情况发生的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王正本身指挥能力并不强,或者说是并没有军事能力。所以在打仗的过程中,无论是从物资给予,战略准备各个方面都非常的糟糕。二是敌军的确强大。就是说双方在将领同等优异的情况下,也不一定可以打败敌人。所以说失败是失败的彻彻底底。但是土木堡之变却是一个深刻的耻辱。
所以说不要听信谗言,明辨是非,这样才不会走错路。
王振扮演的也就是个替罪羊的角色,土木堡之变的根源在于英宗皇帝的昏庸无能,若不是他执意如此也不会引来祸患,而当时人们无法去指责皇上,反过来就对王振开始下手。
由于明英宗对于王振非常信任,竟然把这一次的军政事务都由王振决断,连随行的文武大臣都无法参与军政事务。而王振只是一个太监,虽然他读过一些书,还当过明英宗朱祁镇的老师,但论起行军打仗,他绝对是没有这能力的。
瓦剌知道明皇帝御驾亲征,便想诱敌深入,被文武百官察觉,他们多次劝谏,但王振不听,甚至认为这些大臣是在挑衅自己的权威,为了杀一儆百,便让兵部尚书邝埜和户部尚书王佐跪在草地中,一直跪到天黑。
直到他的同党把前线战败的情报告诉他,并告诫他瓦剌是在引诱他,王振这才害怕起来,急忙传令,准备撤回。
但在撤军路上,王振想让明英宗驾临他的家乡蔚州,准备向家乡的父老乡亲展示一下自己如今的威风,但走了40多里,王振又想到,这么多人马到蔚州,肯定会破坏他家乡的庄家,于是又紧急改道向东行。
这时,瓦剌觉察到明军退兵,急忙整军来追。
文武大臣得知王振改道,便向他建议道:“自此趋紫荆关,只有40里,大人应该从紫荆关回京,不应再取道宣府,以免被瓦剌大军追及”。可王振不听,一意孤行。
王振在土木堡之变中扮演的是搅局者的角色,他的谋略太差,什么也不懂,只能是当一个搅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