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生物是一种微小的单细胞生物,数量繁多,种类丰富,生活于池塘、湖泊、海洋和土壤中。原生生物至少有5万种。有孔虫
有孔虫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它们长有伪足,大多具有矿物质形成的硬壳,壳上多有口,壳壁上还有许多小孔。有孔虫的身体由一团细胞质构成,细胞质分化为两层,外层又薄又透明,叫作外质;内层颜色较深,叫作内质。外质围绕着壳并且伸出许多根状或丝状的伪足,主要功能是运动、取食、消化食物、清除废物和分泌形成外壳的物质。内质包在壳里,有一个或几个细胞核,且还含有食物泡。绝大多数有孔虫都是海生的。有孔虫通常有两种生殖方式,在发育过程中交替进行,即世代交替。无性生殖是由成熟的有孔虫向外放出大量的配子母体,配子母体成熟后又大量放出带鞭毛能游动的配子,有性生殖是两个配子结合成合子,合子再发育,长大成为新的有孔虫。
眼虫
身体呈梭形,能分出前后来,前端有一根鞭毛,靠其搅动能在水中游泳,它最明显的特征是有一个能感光的“眼点”,故叫作眼虫。它有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寻找泥里的有机物为食;另一种依靠自己体内有叶绿素,和植物一样可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己制造食物。后一种生活方式反映了在某些环境下它是植物,这说明在原始最低等动物中,动、植物之间的界线还并不明显。
纺锤虫
纺锤虫是一种已经绝灭的动物,生活在大约100米深热带或亚热带海底。它有钙质壳,壳体随着虫子的长大不断增多,并随着它的演化而不断增大,从发现的化石来看,最小的它不足1毫米,而大者可达20~30毫米。它最早出现在早石炭纪晚期,早二叠纪时极盛,不仅数量丰富且种类繁多,构造也变得复杂,但到了二叠纪末期就全部绝灭了。此类动物分布时间短、演化迅速、地理分布十分广泛,更因其体形小,在二叠纪地层划分上已成为十分重要的标准化石。放线虫
放线虫是一种具有硬质骨骼的原生动物,它的身体呈放射状,体内有囊和气泡,可以增加身体的浮力,使其适应浮游生活,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分布于全世界各个不同深度的海域。当放线虫死亡时,它们的骨骼沉于海底,能形成海底软泥。
赤潮
赤潮指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水体变色的现象。通常水体颜色因赤潮生物的数量、种类而变成红、黄、绿和褐色。赤潮会给海洋环境、海洋鱼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对人类的健康也有影响。
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一般指体型微小,没有或仅有微弱游动能力,可随水流而移动的水生动、植物。它们包括一些体型微小的原生生物,也包括某些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其他动物的幼体。浮游生物可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种。浮游生物是水域中其他生物生存的基础,由于它们分布广,繁殖力强,所以可能会成为未来世界的主要食源。
浮游生物能“呼风唤雨”
最近,科学家们利用计算机模型来研究海洋浮游生物和大气的关系,结果显示,浮游生物数量的改变能引起海水温度的改变,从而影响云的形成。云能阻挡阳光进入水中,并干扰从水中折返回大气的能量,进而影响天气的稳定性,甚至能够明显地影响从天晴到下雨的转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