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问题

2025-04-25 17:59:4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耕地利用水平低

从甘肃省农用地分等成果来看,耕地的产出状况与自然和人为因素密不可分,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人为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为因素中主要包括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水平和耕作制度等。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对耕地的投入水平,决定着耕地的等别状况;科学技术水平则影响着利用技术手段的先进与落后,影响着耕地的利用等别。这些都综合反映在耕地的产出水平上。

从农用地分等调查数据来看,甘肃省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平均只有 27%,其保灌面积比例也较低。河西走廊区很多自然状况较好的耕地因为不能充分满足灌溉而降低了评定的等别。耕地的种植指数也较低,农民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来增加生物产量的意识薄弱,耕作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较低,农忙时劳动力紧张,难以考虑复种、间作、套种,合理搭配作物品种以及更好地利用地力和光能资源,占绝对优势的雨养农业受制于天然降雨,广种薄收仍占较大比例。

(二)耕地特别是良田得不到有效保护

耕地是生产农副产品的基地,在目前的科技水平条件下,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物绝大部分要依靠耕地生产,从某种角度讲,耕地是人类的衣食父母。甘肃省人均耕地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耕地质量差、产出水平低,部分贫困地区还未稳定解决温饱;目前,许多耕地还得不到有效保护,尤其是质量较好的耕地被大量占用,大大抵消了农业基础建设的成就。耕地减少主要体现在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耕地改作其他用途或灾害毁地。从用做甘肃省耕地占补平衡的农用地分等成果有关数据来看,被各类建设占用的耕地中,质量好的耕地较多,特别是农民建房和乡镇企业就地兴建,占用川、塬区、公路沿线的好耕地较多。尽管每年通过土地开发增加部分耕地,新增面积与减少面积基本持平,然而其质量上却难以弥补,熟化程度和产出水平远不及原有耕地。

(三)耕地利用中的良性循环尚未形成

耕地利用中的物质能量循环已基本摆脱了纯自然的生态循环系统,而成为人类高度控制的人工生态系统,我们追求的是一个高效运转、高产出的、地力能得到恢复补充的、能持续利用的良性循环系统。从农用地分等的各项结果分析,目前甘肃省对耕地的利用重用轻养、重开发轻治理、注重施用化肥而轻施有机肥的短期行为较多,造成地力下降、土壤板结。一些地方不是积极地培植地力,而是采用休闲方式使耕地有机质分解、养分释放,不能有效、充分地利用光热资源。甘肃省中低产田中的干旱型、瘠薄型土地遍布各地、部分盐碱型低产田是由于灌溉方式不当所致;山区人少地多,有机肥本身不足,另外,因燃料缺乏,农民将农作物的根、茎甚至畜粪用作燃料,肥源就更为贫乏,只好依靠化肥,甚至白水下种,耕地土壤的有机质和养分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据甘肃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山区耕地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已下降到 10克 / 千克以下,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含量也在减少,土壤结构越来越差。

(四)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对耕地利用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霜冻、冰雹、暴雨(大雨)、风沙、病虫害等。此外,陇东、陇南和陇西东部地区暴雨、大雨造成的水土流失较严重,河西地区风沙灾害也较突出。水土流失造成了耕地土壤瘠薄、农产品产量降低。

(五)耕地有限,人口压力大,粮食占有水平低

人口、耕地和粮食之间关系密切,有牵一发而动全局之势。其中,人与耕地是基本因素,也是关键因素。在人地关系中,人是主导因素。一是人口数量增加过快,导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快;二是人的行为影响,人们可以保护耕地,改良土壤,增加粮食生产产量,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浪费和破坏耕地资源。甘肃省粮食逐年增长,但受灾害影响波动较大,人均占有粮食数量增长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