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是历史四大美人之一,关于她的故事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都十分的多,当然世人除了对她在世期间的故事感兴趣之外,对她的死亡之谜也是十分的好奇。史书上记载杨贵妃是在马嵬坡下自缢身亡,当然,这个自缢身亡,也是在兵谏之下唐玄宗下的圣旨下被迫自缢的。也有野史说杨贵妃去了东瀛(日本)没有死。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阳失陷,潼关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仓皇逃离京师长安,其宠妃杨玉环死于马嵬驿。这非常引人注目的一幕,不知引起多少文人墨客的咏叹。然而,文人赋咏与史家记述是不尽相同的,对于杨贵妃的最后归宿,至今还留下许多疑团,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也有人说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杨贵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
杨贵妃死因有很多版本,但是我最了解的版本还是从最近的电影《妖猫传》中得知的,虽然这个电影故事情节有一点不符合逻辑,但是里面关于杨贵妃具体是怎么死的情况跟史书记载是一样的。
是因为那个时候由于安禄山贪恋她的美色,想跟李隆基进行谈判,只要把杨贵妃给他就可以不造反,但事实上李隆基是舍不得杨贵妃的,毕竟他们两个人的爱情故事是那么的美好。
在没有任何办法的情况下,李隆基身边的一位能人异士说可以让贵妃暂时保持着死亡的状态,只要贵妃被皇上杀了那么一切的战争就会平息,于是就演出了一个好戏,然后杨贵妃这样就被活活的埋在棺材里死了。
这部电影讲述了杨贵妃的故事,让很多的人为杨贵妃不幸的结局而心痛不已,这样的历史故事在人们面前焕然一新,并没有觉得这段爱情很美好。
以前我一直都觉得杨贵妃就是在马嵬坡自尽身亡的,但直到最近我看了播出的妖猫传之后,好像真的弄明白了那么一些。虽然可能不是正确的,但是毕竟是演了出来,应该是有历史根据的,导演才敢那么演。
在剧中是这样讲,当初安禄山造反,扬言要得到杨贵妃才肯罢休,于是唐玄宗就带着军队跑出了长安,到达了马嵬坡。
在这也是杨贵妃葬身的地方。因为叛乱,所以人都觉得是因为杨贵妃这个红颜祸水,于是在处死了杨国忠以后,杨贵妃便是下一个。
唐玄宗非常的不舍,于是就采用了幻术师的尸解法,说只要把针扎进贵妃的动脉,就能制造出假死的现象。但是之后只要把针拔出来,贵妃就能存活下来。
扎下去之后就用绸缎来勒住脖子,装成是勒死的原因。之后便有了贵妃上吊而亡的说法。
但是两天之后贵妃就独自在棺材中醒来了,因为密封的棺材不能透气,她也挣脱不出来,最终杨贵妃还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