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地震相分析,就是由剖面到平面分析地震特征的变化,把同一地震层序中具有相似特征的地层单元连接起来,形成地震相的平面分布图,然后对它进行解释,与测井相结合把它转化成沉积相,从而发现有意义的含气沉积相带。
地震相是沉积相在地震反射剖面上的反应,地震相分析所依据的地震参数主要包括内部反射结构、外部几何形态、反射振幅、反射频率、反射的连续性和地层速度等。应用基于波形的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技术结合剖面及测井地震相特征进行不同层段的平面地震相及沉积相分析。
利用合成地震记录,通过标志层对比和VSP、平均速度换算等方法确定准确的时-深转换关系,将地震剖面与钻井及测井资料结合起来,对所有含气显示的层段进行纵横向精细标定,通过标定得到以下几种地震反射模式:强峰强谷、较强峰较强谷、弱峰弱谷(图4-24)。其中:①含气性较好的砂体对应于强波峰强波谷或较强波峰较强波谷,频率较低;②不含气或含气性较差的砂体对应于弱波峰弱波谷;③相离很近的两套或几套砂体,不能在地震剖面上严格区分,只能作为一套砂组进行预测。
图4-24 地震反射模式
通过对地震反射的振幅、频率、连续性、内部反射结构、外部几何形态的分析,总结了几种层序及河道砂体的反射模式(图4-25)。图4-26为利用振幅、频率、连续性等地震参数及地震反射模式,通过钻井资料的标定、分析得到的大16井区地震相图。
图4-25 层序及河道地震反射模式
图4-26 地震相图
(a)MSC3;(b)MSC4;(c)MSC5
图中浅色部分为砂岩,深色部分为泥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