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人种有何优势?

2025-04-25 11:45:5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西方现代人类学的研究指出:东亚人的体质特征是对极寒环境的适应结果。李济等中国学者对这一点也早有阐发。东亚人从五官、牙齿的形态,到皮肤和皮下脂肪的分布特征,以及对酒精和血糖的代谢特点等等,都一致地指向一个事实:该人群是在一个酷寒的环境中进化出来的。让我们来逐一检视这些祖先留下来的耐寒特征,去追寻祖先一路走来的足迹。

生死攸关的眼睛,东亚人的眼睛是世界各种族中最为独特的,可以说是标志性的。在阳光炽烈的马来西亚,有时你不能用肤色来区分华人和马来人,但是一看眼睛就“一目了然”了。美国人类学家胡顿(Hutton)说,人类的眼睛形态只有两种,即所谓“蒙古眼”(不凹陷,细长,多单眼皮)和“非蒙古眼”(不同程度地凹陷,圆而大,多双眼皮),前者为东亚人所独有,后者囊括了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东南亚岛屿上的大部分居民,也是人类远古祖先的形态。为什么唯独东亚人的眼睛与众不同呢?进化论的解释是:这种独特的眼睛型态是对极度寒冷环境的适应。比如说,眼窝内有脂肪铺垫、上下眼皮脂肪层的厚度较大、眼裂较小等等。你也许会问:眼睛不怕冷啊,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地做耐寒适应? 我们之所以感觉眼睛似乎不怕冷,是因为它是受特殊照顾的供热优先区,如果你看人脸的红外线图像就会发现,眼窝是温度最高的区域。受到如此重点的保护,是因为眼睛的“体液外露”的解剖结构其实是最怕冷的,它在极寒环境下非常脆弱。如果眼球温度过低,为保护眼球内部液体不至于凝固,就必须合上眼睑,等于说丧失了视觉功能。美国自然历史学家 Guthrie 在《猛犸冰原和蒙古人种的起源与扩散》[1]一文中自承在阿拉斯加的冬季远足中不仅他的鼻子多次冻伤,眼睛也曾冻僵,因为温度过低而根本不能睁开。

回答2:

欧洲人其实一点也不适应极寒,北欧维京人曾经一度到达北美格陵兰建立定居地,虽然善战的维京人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但依然竞争不过适应极地生活的黄种人爱斯基摩人,最终北美的维京殖民地全部走向了消亡。

而高鼻深目的体貌特征,生活在沙漠的闪含人种也具有,完全不是适应寒冷的结果。

从温线地图可以看出,欧洲都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温暖的多。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洋流图中发现,欧洲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是关键所在。北大西洋暖流甚至使北冰洋的摩尔曼斯克港常年不冻。

俄国西伯利亚和英国处于相同纬度的地区比较可见高下,跟同纬度其他地区的人比起来欧洲人简直是生活在温室里。德国就位于北纬47-55°,二战时当德军到了同样北纬55°的莫斯科时立马就冻成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