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排挤李严是为了独揽大权吗?

诸葛亮为什么排挤李严?
2025-04-26 11:48:56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最近几年黑诸葛亮的风潮盛行,好多人认为李严被贬是诸葛亮故意陷害,排除异己。李严陷害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抢了他应有的权利。我认为李严被贬完全是他心胸狭窄,假公济私的报应。

诸葛亮贬李严是因为李严三番五次做出出格的事情。第一件:建兴四年诸葛亮准备北伐,任命李严镇守汉中,李严不但不干,反而要求诸葛亮把五个郡合起来建立一个巴州,让他当巴州刺史。

第二件:建兴八年,曹真率兵攻打西蜀,诸葛亮派李严出兵两万镇守汉川。李严再次推三阻四。诸葛亮任命李严的儿子李丰为江州督军,还让李严以中都护身份代理丞相府职权,李严这才前往。

第三件:李严上表歌颂诸葛亮的功劳,劝他称王,加九锡。要知道作为权臣,加了九锡离当皇帝就只有一步之遥了。李严这样实属要把诸葛亮放到火上烤。好在诸葛亮淡泊名利,并没有被恭维话蒙蔽了双眼,拒绝了李严的请求。

最后是运粮的事儿。粮草对军队来说多么重要,李严能不知道吗?李严运粮不力,他不检讨自己的错误,反而谎报军情说东吴要来攻打西川,骗诸葛亮退兵。然后又跟刘禅扯谎说军粮很充足,不知道诸葛亮为什么撤兵。接下来又说诸葛亮退兵是迷惑曹军的计策。如此两面造谎,为了逃避责任而至全军于不顾。诸葛亮没有杀他,完全是看他是托孤老臣,给他留了面子。

李严心里只有权利,给了好处才肯做事。身为托孤重臣,他要挟诸葛亮,做事讲条件,劝诸葛亮造反,推卸责任陷害诸葛亮。诸葛亮没斩了他全家真是很客气了。

回答2:

提起刘备的托孤大臣,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诸葛亮,其实,还有一个人也是刘备临终前的托孤大臣。

刘备托孤剧照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章武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佐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我们可以得知,李严也是刘备的托孤大臣。

李严,字正方,南阳郡人,一开始是刘表治下的一名官员,由于在任期间十分的有才干,受到刘表的重视,派他到各地去历练。(少为郡职吏,以才干称。荆州牧刘表使历诸郡县。)

当曹操入主荆州的时候,李严被任命为秭归令,再后来,李严进入西川得到刘璋的重用,刘备攻打西川的时候,李严率众投靠刘备。之后,李严受到刘备的重用,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

李严剧照

在刘禅继位,诸葛亮主政的时候,李严又相继被封为“都乡侯、前将军、骠骑将军”,可谓是一路升迁。不过,在公元213年,李严被贬为平民。

对于李严被贬的遭遇,很多人都认为是同为托孤大臣的诸葛亮在排挤李严,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纵观李严的所作所为,他被贬为平民完全是罪有应得、咎由自取。

一、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想要调用李严的一部分兵力到汉中,以此加强北伐二线的军事力量,但是,李严拒绝了诸葛亮的这一要求,要知道北伐事关重大,是蜀国能否恢复中原的大计。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却抗命不从,并且还希望“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

诸葛亮剧照

此时的李严只有个人加官进爵、扩大权势的私欲,而没有一点为蜀国的公心。

二、李严曾给诸葛亮写过一封信,劝诸葛亮受九锡,进爵称王。要知道,九锡并不是人臣能够受得起的,除非你有私心。用诸葛亮的话来说,李严的这一举动为“导人为奸。”

另外,年轻的李严为郡职吏的时候,只顾个人私利,被人评为不可亲近。(严少为郡职吏,用性深刻,苟利其身。乡里为严谚曰:‘难可狎,李鳞甲。)

李严剧照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严的人品有多差。

三、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粮草在打仗时的重要性,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他命李严负责督粮草事宜,由于天降大雨,粮草未能及时运到,李严就假传圣旨让诸葛亮退军,诸葛亮退军以后,李严又故作惊讶的说道:“粮草充足,你为什么退军呢?”为了洗脱自己的罪责,他又谎报后主刘禅道:“退兵是为了引诱敌人。”(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引诱贼与战。”)

魏延剧照

最后,诸葛亮向后主出示了李严先后的手书,证明这都是李严的过错,诸葛亮在与魏延、刘琰等二十三位大臣商讨,并上报后主以后,才贬李严为平民。

所以,综上所述,利令智昏、欺上瞒下、道德缺失的李严被贬为平民,完全是咎由自取,并不是受到诸葛亮的排挤。也因此,我们没必要为了李严被贬一事来黑诸葛亮。

参考资料:《三国志》、《华阳国志》、《资治通鉴》

回答3:

诸葛亮和李严同为辅臣,并受遗诏,却在刘婵即位之后被贬为了平民,纵观李严的所作所为,他被变为平民是罪有应得、咎由自取。
1、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想要调用李严的一部分兵力到汉中,以此加强北伐二线的军事力量,但是,李严拒绝了诸葛亮的这一要求,要知道北伐事关重大,是蜀国能否恢复中原的大计。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却抗命不从,并且还希望“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
此时的李严只有个人加官进爵、扩大权势的私欲,而没有一点为蜀国的公心。
2、李严曾给诸葛亮写过一封信,劝诸葛亮受九锡,进爵称王。要知道,九锡并不是人臣能够受得起的,除非你有私心。用诸葛亮的话来说,李严的这一举动为“导人为奸。”
另外,年轻的李严为郡职吏的时候,只顾个人私利,被人评为不可亲近。(严少为郡职吏,用性深刻,苟利其身。乡里为严谚曰:‘难可狎,李鳞甲。)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严的人品有多差。
3、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粮草在打仗时的重要性,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他命李严负责督粮草事宜,由于天降大雨,粮草未能及时运到,李严就假传圣旨让诸葛亮退军,诸葛亮退军以后,李严又故作惊讶的说道:“粮草充足,你为什么退军呢?”为了洗脱自己的罪责,他又谎报后主刘禅道:“退兵是为了引诱敌人。”(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引诱贼与战。”)
最后,诸葛亮向后主出示了李严先后的手书,证明这都是李严的过错,诸葛亮在与魏延、刘琰等二十三位大臣商讨,并上报后主以后,才贬李严为平民。
所以,综上所述,利令智昏、欺上瞒下、道德缺失的李严被贬为平民,完全是咎由自取,并不是受到诸葛亮的排挤。也因此,我们没必要为了李严被贬一事来黑诸葛亮。

回答4:

三国志记载的东州派,指的是以李严为首的,在从荆州到攻取益州这段时间,形成的一个派系。而诸葛亮则是荆州派。刘备白帝托孤的时候,让诸葛亮为相夫,掌政,李严为副,掌军。注意,在这个时候,益州本土人士并没有彻底挤入蜀汉高层。而后,李严阻止诸葛亮北伐,拖延粮草,获罪,被贬为庶民。从此武侯成为唯一的托孤大臣。李严一直到诸葛亮死后才死,并没有重新获得官职。于是蜀汉的政治形势变成了,诸葛亮。凌驾于三派系之,三派系没有人能跟诸葛亮比肩,蜀汉是通过完全的集权达到的相对和谐。在诸葛亮生前,蜀汉是团结的。事实上,蜀汉的二代核心是蒋琬董允费玮姜维,除了姜维是个魏国人以外,都算是荆州人。这个时候的蜀国政坛也开始趋于稳定,大家磨合的也差不多了。蜀国政坛趋于稳定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刘禅有意无意的分权,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外来人士已经逐渐益州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