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和清朝,贡生这个称号就是用来代指秀才的,贡生也可以叫做生员。在明清时期,如果有读书人成绩优异,那么他就有机会去国子监求学,这就是贡生的由来。明清时期,清朝政府会每隔一两年从各地选拔优秀生源,让他们去国子监进修,这批人就是岁贡生。
在那个历史背景下, 绝大多数的读书人的奋斗目标就是能够通过科举一飞冲天。当然,蒲松龄也不例外。蒲松龄的出身不错,是一个有些底蕴的大家庭。这种家庭环境背景下,蒲松龄的人生目标也是考取功名,然后入朝做官。对比普通人,蒲松龄的起点已经很高了:在他十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在童子试中获得了第一名,并且成功考上了秀才。这件事在当地传播的很是广泛,蒲松龄也成了很多读书人的偶像。
但是其实蒲松龄这次的成功,并不全是因为他实力强劲,而是有些巧合的成分在里面的。这次的考试里,虽然蒲松龄也用了八股文应答,但是他的试卷看上去更像记叙文。这就导致他的考官觉得很特别,也觉得眼前一亮,所以蒲松龄获得了这次考试的第一名。但是年少成名不一定都是好事,这次过后,蒲松龄开始数次落榜。
在后来的考试里,蒲松龄没有像大家预料的那样一飞冲天,反而是屡战屡败。不过蒲松龄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反而是屡败屡战。终于,他的坚持得到了回报,在他七十二岁那年,终于考上了。
明清时,每年或二三年从各 府、 州、 县学中选送 生员升入国子监就读,成为岁贡。如此录用的读书人便是“岁贡生”,如蒲松龄、 吴承恩。
科举制度中,贡生是指明清两朝秀才(又称生员)成绩优异者,可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为贡献给皇帝的人才。而每年或二三年从各府、州、县学中选送优秀生员升入国子监就读,称为“岁贡生”。
就是选一些优秀的人才进入国子监读书,然后以这种方式被朝廷录用的,就叫岁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