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是什么?

2025-02-24 17:55:2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第一:自然的和人为的灾祸。例如,地震或战争会极大地减少经济的总供给,即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第二:技术变动。

第三:工资率等要素价格的变动。总供给曲线是在工资率给定的假设条件下推导出来的,因而工资率的变化将移动总供给曲线。当工资下降时,对于任一给定的价格总水平,厂商愿意供给更多的产品,因而降低工资将使总供给曲线的向右下方移动。

反之,工资上升,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此外,原材料经济的总供给曲线也向左上方移动。

扩展资料:

在开采深度小、厚度大的矿体或煤层时,有时地表移动呈塌坑、台阶状断裂等不连续移动特征。地表移动的剧烈程度一般以地表下沉速度,即昼夜下沉量表示。一个地表点随回采工作面推进,由开始移动、逐渐活跃、然后衰落对缓倾斜和急倾斜煤层。

分别以每月下沉50mm和30mm作为划分活跃阶段的标准。当 6个月内下沉量小于30mm时,规定为移动过程已经停止。地表移动持续时间与开采深度有关。采深为100~200m时,地表移动持续时间约为1~2年。深度大,地表下沉速度减小,持续时间更长。

 影响移动主要因素 有采矿方法和顶板管理方法、岩性、采深、采厚、采空区大小及形状、矿层倾角、重复开采次数、地质构造、地层结构、水文地质条件及地形等。充填采矿法与条带法开采可使岩层与地表移动缓和并减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表移动曲线



回答2:

第一:自然的和人为的灾祸。例如,地震或战争会极大地减少经济的总供给,即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第二:技术变动。
第三:工资率等要素价格的变动。总供给曲线是在工资率给定的假设条件下推导出来的,因而工资率的变化将移动总供给曲线。当工资下降时,对于任一给定的价格总水平,厂商愿意供给更多的产品,因而降低工资将使总供给曲线的向右下方移动;反之,工资上升,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此外,原材料经济的总供给曲线也向左上方移动。
供给曲线:
所谓供给是指个别厂商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商品出售的数量。两个条件:一是厂商愿意出售;二是厂商有商品出售,二者缺一不可。
供给曲线(supply
curve)是以几何图形表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供
给曲线是根据供给表中的商品的价格—供给量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
一般而言,供给量与价格会呈正相关。影响供给的因素包含:该商品的自身价格、生产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特点:
1、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
2、供给曲线既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3、供给与供给量意义不同。
4、供给曲线不只是一条,可有无数条。
5.上述特点只是简单地供给线的特点,具体分析超长期,长期,短期中,供给线会保持一个不同的形态。

回答3:

第一:自然的和人为的灾祸。例如,地震或战争会极大地减少经济的总供给,即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第二:技术变动。
第三:工资率等要素价格的变动。总供给曲线是在工资率给定的假设条件下推导出来的,因而工资率的变化将移动总供给曲线。当工资下降时,对于任一给定的价格总水平,厂商愿意供给更多的产品,因而降低工资将使总供给曲线的向右下方移动。
反之,工资上升,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此外,原材料经济的总供给曲线也向左上方移动。
扩展资料:
在开采深度小、厚度大的矿体或煤层时,有时地表移动呈塌坑、台阶状断裂等不连续移动特征。地表移动的剧烈程度一般以地表下沉速度,即昼夜下沉量表示。一个地表点随回采工作面推进,由开始移动、逐渐活跃、然后衰落对缓倾斜和急倾斜煤层。
分别以每月下沉50mm和30mm作为划分活跃阶段的标准。当
6个月内下沉量小于30mm时,规定为移动过程已经停止。地表移动持续时间与开采深度有关。采深为100~200m时,地表移动持续时间约为1~2年。深度大,地表下沉速度减小,持续时间更长。
影响移动主要因素
有采矿方法和顶板管理方法、岩性、采深、采厚、采空区大小及形状、矿层倾角、重复开采次数、地质构造、地层结构、水文地质条件及地形等。充填采矿法与条带法开采可使岩层与地表移动缓和并减小。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地表移动曲线

回答4:

总供给曲线表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一般来说,总供给曲线反映了要素市场(特别是劳动市场)与产品市场的状态。
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相比,使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相对来说比较复杂,这里只能作简要的说明:
1、自然的和人为的灾祸;
2、技术变动;
3、工资率的变化;
4、生产能力的变动;
5、劳动意愿的变化。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0-12-11,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回答5:

商品本身的价格,其他商品的价格,厂商的目标,厂商对未来的预期,生产技术的变动,生产要素的价格,政府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