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黎城与襄垣两县搭界处有一座海拔1807米高的广志山。广志山俗称厂志垴,又名中阳山。 此山巍峨险峻,
峭壁如削, 峰头耸入天际。晴天丽日, 在此登高望远, 百里之内, 尽收眼底。 令人心旷神怡,胸志开豁,故从黎城乘车西北行30公里, 使可以到达广东山的山腰。 这里腹地坦阔 , 草绿如茵 , 林泉相映, 环境幽美。基于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解放以后, 黎城县在这里建立了药材场, 进行经济开发。他们种植品质优良的党参、 连翘、 黄芪、紫胡等数十种名贵药材; 还饲养着许多活泼可爱的梅花鹿, 鹿儿活蹦乱跳 , 煞是好看 。 每当春夏之际, 此地林木青翠, 鸟语花香,景色十分迷人, 在这苍山翠松之间,掩映着一座千年古刹---老君庙。老君庙始建于南唐交泰元年(公元958年), 是上党地区员古老的寺庙之一。供奉的乃是道教鼻祖、曾将孙悟空炼成钢筋铁骨、火眼金晴的太上老君。老君庙在古时曾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建筑:前后三殿, 一殿更比一殿高。 大殿悬梁挑角, 雕梁画栋。 可惜年久失修,现仅存梳妆楼、戏楼和厢房数间。从老君庙沿山径小路攀援上山, 山石层层叠叠, 青苍扑野 。 约行二里许,便可直达峰巅,峰尖有二个, 相距20余米, 中间有一条高达9米的人造天桥相接。 这两个峰顶, 高接云天, 上面分别建玉皇殿和碧霞宫一座 , 相互辉映,蔚为壮观。 隔日登临山巅,上抚蓝天,下履松涛,如临仙境一般。在这里放眼远眺,八百里太行干山万壑,峰峦叠翠, 气象万千, 使人神移目眩,心胸豁朗。自古许多名人雅士在此登高言志,留下过许许多多诗篇。 真是“凌巅始识天地雄”。 清朝名士李洁登峰之后, 赋诗赞叹:“归途还与银蟾接 ,带得天香下暮烟”。足见诗人迷恋广志之深。“登上广志垴,一览众山小”。 千百年来, 登临广志山的游人络绎不绝。 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和十月初—两次传统庙会, 规模盛大 , 香客无数。 赶庙会的绝大多数是黎襄两县的百姓。
提起广志山的奶奶庙会, 还流传着这样一个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相传在很早以前, 襄垣县城北关住着一户姓王的人家,老夫妻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取名叫王招弟。 这个招弟长到十七岁, 仍没招来一个弟弟。老两口相随上山烧香求子。 谁知这招弟不守“本分”,她不顾当时未婚女子不能上山拜佛的封建规矩,竟然悄悄地跟随而来, 到了山上 , 老两口到庙里烧香,招弟妈突然发现招弟也跪在自己身后叩拜。她非常生气 , 就冲着招第骂道、“我的姑奶奶,谁让你来的?”随手一巴掌打在招弟头上。 不料一巴掌击中要害 , 把招弟打死了。招弟死后, 人们就把她“说骨亲”嫁给一个黎城人埋在广志恼上,据说她成了神。 人们为了纪念她 , 给她塑了像, 修了一个奶奶庙, 自此以后, “奶奶庙”香火不绝, 襄垣黎城两县百姓也就结起了“亲家”。黎城人见了襄垣入叫“小舅子”,襄坦人见了黎城人戏称“小外甥”。如此逗叫了数千年,谁也没意见。广志山不仅有着秀丽的风光和优美的民间传说,它更是—座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胜地。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开来华北前线, 以太行山为依托, 开辟了晋冀鲁豫根据地。 八路军总部后方医院就驻扎在这里。 1941年秋天,总部特务团在地方民兵的配合下, 居高凭险英勇地痛击了日军的进攻。 这就更为广志山增添了光辉的色彩。今大的广志山 , 已经成为名闻遐迩的游览胜地。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黎城人民政府拔款修缮了古逊遗址, 修筑了公路, 提供了旅游服务设施 , 对这里进行了综合开发利用。可以预见,广志山一定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姿。 位于壶关县东部的晋豫两省交界区,北距壶关县城30公里,荫林路、福川路、壶平路、紫盘旅
游公路横穿其中,乡村道路遍及全国,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公园涉及三个乡镇的23个村,占地面积达4389.4公顷,其中林木面积3287.6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74.9%。公园风光旖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十分丰富。规划以五指峡、龙泉峡、五莽峡三大峡谷为主线,开辟紫团洞、云盖寺、水妖洞和真泽宫四大景区。共有峡景、水景、山景、石景、树景、林景和名胜古迹景观44处,景点400余个。有绿浪滔天的林海,刀削斧劈的悬崖,千姿百态的山石,如练似银的瀑布,碧波荡漾的深潭,雄奇壮丽的庙宇,引人入胜的溶洞,令人神往的传说。景点有实有虚,有明有暗,有光有色,有奇有险,巧夺天工,使公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珠联璧合,相映成趣。
公园的景点主要集中在紫团山上。山距壶关县城东南60公里,因山有紫气缭绕成团而得名。山区万峰突兀,方圆百里。古称抱犊,风光绝佳,有“南武夷(山),北抱牍(山)”之说,是“海内不可多得”之胜境。历史上有颂扬它的诗词百余篇及36景诗传世。主要有八大景色:仙翁崖、云盖寺、照壁山、倚秀峰、南参园、唐崖碑、将军峰、翠微洞和白龙潭。云盖寺在山巅,亦称白云寺,有南向的二进院佛寺建筑,大殿斗拱层叠,木质透雕,尤以4组戏剧砖雕而著称。紫微洞亦称紫团洞,是紫微道人面壁之处。洞如迷宫,宽窄不等,最高处达50余米,最宽处达30余米,最低窄处则仅容一人侧身而入。洞中有“天神”、“罗汉”、“八仙过海”、“玉龙捧寿”等溶岩层景点151处,已开发1500米,接待各方宾客。真泽宫景区以真泽宫为中心,位在紫团山区树掌镇神郊村。宫内供奉着乐氏二仙女,又称“二仙奶奶庙”、“二圣庙”。宫外红墙碧瓦,巍峨庄严,内部雕梁画栋,结构巧妙,占地7000平方米,依山筑砌成五进院落,一院高于一院。有香道、牌坊、山门、当央殿、万寿亭、钟鼓楼、寝宫、圣公母大殿及两侧的楼阁式配殿,有阳宫、阴宫、婴儿宫、奶水宫、梳妆楼等,使整个建筑统一在古朴典雅、高低错落的环境之中。 太行山峡谷,古有“藏龙卧虎之地”的美称。不久太行峡谷森林公园,将以“返璞归真”的氛围展现在世人面前,为游人赞赏、青睐。
老顶山森林公园 老顶山在长治城东北七公里处,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大山,这就是老顶山,又叫百谷山。老顶山方圆40多平方公里,从北向南由五个山峰组成,所以又叫五顶山。这五个山峰依次叫老顶、南顶、玉皇顶、奶奶顶和新顶。老顶山层峦叠障,气势雄伟,林海茫茫,景色壮美,名胜古迹,遍布全山,历来为上党一方胜地。老顶是五顶之最,海拔1378米,是太行山西南部的主峰之一。老顶上原建有玄天大帝庙。现为长治市电视转播台。
登临老顶,近望高楼错落,道路井然,市区景致尽收眼底;远望漳泽水库壮如锦带,飘浮于天际,上党盆地一览无遗。在老顶东北峰,有一处天然巨石形成的峰峦,高居于层峦叠岭之上,形似雄狮蹲踞,它就是狮峦”。《长治县记》曾有记载,清朝有入曾称赞此峰:“北猛得狮象,狰狞镇此帮。卧云峰叠叠,吼涧水淙淙”。当您在天光浅黛的黎明攀此顶时,大有泰山观日之感。沿东南方前行,丛林交映之中,有一宽阔的坡面。坡面的大石块好象人工排列放置—般,远观象海涛乍起,微波荡漾,这便是“死海微澜”景观。在起伏如龙的九龙脊岭上,漫步在豌蜒曲折的古道间,有一块面西斜铺岭背的巨大岩石,岩面平整光滑,在日上中天时,岩面幽青泛光,闪烁不定,犹如镜面。人们把它叫做“鉴天石”。老顶之南,有一山峰耸立,其顶平整,草木繁盛,这便是南顶,又称梳妆台。山上原建有砖构二层楼一座,现塌毁无存,仅留石砌台夯,台夯上明清砖瓦散见。南顶之南的一个山峰上有五块巨大的岩石,五块岩石象五根玉柱,直顶天宇,俗称“五顶挚天”。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玉皇顶与奶奶顶在滴谷寺村育面,山势平缓连绵,松柏密布,翠绿苍茫,两顶相连。玉皇顶位于奶奶顶之上,由一天然巨石构成,长17米,宽19米,建有玉皇观,俗称九门九观,建筑风格独特,现保存尚好。奶奶顶在玉皇顶半腰一平缓处,原建有“碧霞元君行宫”—座、座北向南。现为一火炬塔。两顶招相呼应,郁郁葱葱,景致深幽。新顶,顶低而平,四周侧柏丛生,整齐碧翠,环境幽雅。站在新顶观景楼远眺,老顶雄奇、玉皇顶峻秀、奶奶顶奇丽。当云生雾起之时,云海重雾环绕山腰,别有一番情趣。老顶山不仅山峦秀丽,林木繁生,而且天然岩洞众多,景致各异。大小30余座岩洞,多位于半山陡壁悬崖、深谷幽壑之地,或小巧玲戏,或宽敞深幽,或数洞并生,或洞体相连,且多数与炎帝神农、道家、仙释、文人雅士相关。新顶的东南半山腰处,有老顶山最大的一座天然山洞,名为“南崖宫”。洞口为一仿古门庭,上方为一重搪彩亭。洞内宽阔。涧高数十米,面积约五百多平方米。洞顶种乳下垂,洞壁参差。洞腹自然分为内外两洞。外洞正好供奉祖神像,对面为送子观音像。内洞比外洞略高,亦宽阔,倚称四壁伸缩而塑众多动物雕像。入洞右侧石壁上又开—个门,转入一约20平方米,高2.5米;的山洞。岩洞正中拱奉如来佛祖神像,两侧凸凹不平的浮雕十八罗汉,工艺精湛,神形兼备,呼之欲出。新顶的正西方向,倚傍新顶有洞穴数处,名为朝阳洞。沿步道曲折而行,外侧为彩绘廓壁,内侧山崖峭壁之上有岩洞3个,间深7.5米,两侧均深3米,三洞所倚石崖及洞穴均已彩绘,洞体华丽,分别供奉三大士神像。与东下侧的南崖宫遥相呼应。在滴谷寺正东半山腰处,有一神农洞,相传为神农氏尝百谷之所。洞口西向,在一天然青石上开凿而成。洞口高1.7米,宽约l米。洞内宽5.7米,深6米,高约3米。洞口左侧为一长方形石壁,似一天然石匾。洞外平坦,青草如菌,四周松柏掩映,若无人带领,很难寻觅置身洞中,一种对先祖的仰慕之情油然而生。在玉皇顶半山腰处,有一天然洞穴,两面夹山、背山面谷,洞宽6米,深ll米,内套一小洞,洞壁玲磁泛光,洞内有石刻五处,保存清晰,特别是宋代秘书监知军府事陈述古纪游题刻的“述古行之”、“述古游子”、“宋治平仲”等,字体流畅,雕刻苍劲,犹若石纹。老顶山除了这众多的岩洞外,还有一处“寒泉绝胜”。在滴谷寺村老顶山乡政府办公楼下,有一股甘甜的清泉,洞口固额上嵌清朝所留楷书“古寒泉”。古寒泉即百谷泉,亦名神农泉。《潞安府志》称:“百谷泉在百谷山神农庙前,砾石涌泉,寺僧引为优流,注为塘,由蛹口飞下大垫,注石子河,味甘。”洞口有宋代风格的浮雕龙头,泉口雕有卧龙。龙嘴开张,下为圆形石凿小井,布局招巧。众贫寒泉列为古潞郡八景之一,流传至今传说甚多。及具钱表性的是:初建柏谷寺时,石龙嘴里滴谷不断,不紧不慢,长流不息,恰好可供全体工匠僧人所用,就将竣工时,在龙嘴边接谷的小和尚渐感单调,便用木樟在龙口里捅了几下,只见龙嘴内突然飞出十对白鸽。从此龙嘴不再滴谷,只有一股渭细的泉水流出来。白鸽落在壶关境内,将一座山峰变为白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开发我们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在太行山上尝百谷、兴农业、实现人类历史上从游牧到定居,由渔猎到农耕重大转折的遗迹,市委、市政府已决定,在炎帝昔日尝百谷的地方构筑一个宏大的炎帝纪念馆。现在,高39米,堪称亚洲第一的炎帝巨型铜像已屹立于耸翠叠嶂的百谷山损。以铜像为主体的祭坛、殿堂以及神农井、神农泉、百谷园、耒耜洞、神农村、碑刻等景观正在筹建。在不远的将来,这里将成为炎帝子孙寻根问祖,瞻仰朝拜的一方热土。 在山西长治县城南2公里南王庄村。寺侧泉源,名曰龙泉,寺名因之。传说始建于唐代,有造像碑为证;清嘉庆间增修碑文称“建于金大定二年”,应是重建;元明清多次重修,始成现状。寺宇规模不大,月山门,前殿,后殿及东西配殿。前殿为元代重建,后殿是金代原物,宽三间,六架椽,悬山式屋顶。柱子方形抹角,斗拱仅施在柱头上,疏朗而苍古。殿内两山墙上各嵌古造像碑一块,完好无损,上雕佛像一组,龛门作火焰形,内雕莲台,佛像结跏呋坐, 两侧为难迦二 第子和二胁侍菩萨,共五尊。面形丰满,线条柔丽, 极富唐风。寺外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