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朝的疆域为何越来越小?

详细点
2025-04-24 00:43:1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唐朝在唐高宗李治总章年间达到最大,这一年建立波斯都督府,疆域西到波斯东部,东到韩国西部(百济),南岛越南(安南都护府),北到贝加尔湖(安北都护府)。之后突厥连续几次叛乱,最终因武则天朝忙于内斗,光宅年间安北都护府脱离唐朝版图,后突厥汗国建立,唐帝国疆域缩小。在开元年间,唐朝东北的渤海归顺,建立渤海都督府,唐朝的疆域扩展到如今的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外兴安岭一带。(高宗年间唐朝疆域不包括东北地区)在天宝末年,哥舒翰大举进攻吐蕃,发动陇右战役,唐朝疆域扩展到了青海湖西,黄河源头。
以上是安史之乱前唐朝版图的变动情况。
安史之乱,哥舒翰灵宝之战大败,长安陷落。为收复长安,不得不调动陇右、朔方边防军。这造成了陇右空虚,吐蕃乘虚而入,于代宗初年攻陷陇右、河西十一州(今甘肃一带),并入大震关,攻破长安。此后的“清水会盟”,将唐朝的疆域西界收缩到了原州、泾州、陇州、凤翔(宝鸡)一线。在不久之后的唐宪宗时代,孤悬于外的安西在坚守五十年后陷落。
至于西南方向,天宝末年南诏独立,鲜于仲通征伐南诏屡屡失败,唐朝从此失去了云南。到了安史之乱后,南诏坐大,在唐僖宗时期为祸甚烈,甚至一度攻陷成都外城,并几次攻陷安南都护,间接造成了后者脱离唐朝版图。南诏,让唐朝西南陷入了烽火连绵之中,拖垮了唐朝那时本就不多的国力。甚至有一种说法:唐朝之亡,实亡于南诏。
河西十一州曾经在唐宣宗时期被张义潮短暂收复,但最终还是沦陷了。
不知道够详细不?

回答2:

严格来说,唐朝边疆大多属于少数民族领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自治区,由于不满汉人统治,西北的回鹘民族时常叛乱,北方的突厥及契丹人与东北的靺鞨人也经常武装斗争,加上吐蕃入侵,甚至一度达到长安。唐朝后期中央政府失去对国家的控制力,不要说少数民族,即使在内地疆土也军镇林立,更加没有多余的力量顾及边疆,导致少数民族趁机扩充实力,挤压唐朝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