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语言的原因:焦作部分地区所说的并非中原官话,而是晋语,最经常见到的情况就是:该区方言与中原官话区最明显的特点是保留中古汉语的入声调,一般有五个声调——阴平(如"三")、阳平(如"人")、上声(如"五"、"九")、去声(如"四")、入声(如"一"、"六"、"七"、"八"、"十"),且入声保留有喉赛音的韵尾。
2、地理环境的原因:以河南行政区划为例,虽然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但豫北实际上地处黄河以北。黄河成为中原官话向豫北扩散的重要障碍,而相比之下,晋语对豫北的影响力就很大。
3、历史原因:河南山东因战乱十室九空,朱元璋曾组织过大规模的政府移民行为,这就有了洪洞大槐树的传说,安阳、新乡、焦作因地利之便接受的移民数量较多,不容易被其他方言同化掉。而在明清时期,这里也长期隶属于彰德府、卫辉府、怀庆府管辖,更加固化了晋语这种方言。
4、当时局面的原因:豫北地区在明清以来没有大范围受到黄河改道的影响,农业经济条件较好,不易形成流民四散的局面,与其他地区的交往也比较少,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焦作方言区基本上是由王屋山太行山和黄河构成的地带。
唐代标准语便是以当时洛阳、长安两京的方言为基础的,唐朝强大的国力,使得通用语的使用更加普及,从而使现代汉语方言,除去闽语之外,均为《切韵》为代表的中古汉语变化发展而来,所有的变化做种都能归结到中古汉语的音系之中。
北宋定都开封,洛阳为西京,宋代河南方言比唐代略为简化,但仍属于中古汉语范畴。由于首都的原因,宋代开封洛阳的方言仍为全国通行语。
北宋败于金,一部分汴梁城军民随皇室南迁,一部分汴梁平民及工匠被金人大量掳掠到黑龙江地区,中原一带的大量移民对当时讲吴方言的南宋首都杭州的方言产生巨大影响,也对黑龙江一带的方言产生巨大影响,以至于到了现代,杭州方言仍能看到当时北方方言影响的痕迹。金元之后,政治中心逐渐转移到北京,河南方言渐渐趋于稳定,但河南方言仍然是通行全国的官话。
明代中期以后,由于成祖开朝时把都城迁往北京,渐与南京和河南疏远,遂以北京方言取而代之。民国的国语(南京官话)、共和国的普通话(北京话),后渐改以北京方言为标准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焦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南话
元末明初由于战乱,怀庆地区(今焦作)几乎成了无人之地。明朝洪武年间, 户部郎中九皋主张迁民于此,朱元璋采纳。明政府分别三次组织山西平阳府百姓移居怀庆, 这些移民在此繁衍生息几百年 , 祖祖辈辈以“ 晋语 ”为主要交际工具 , 加上黄河的天然阻隔,使这里成为较为封闭的方言区。
因此,黄河以北、京广线以西的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济源等保留了许多晋语特征。
晋语别于官话的最大特点就是保留入声,新《中国语言地图集》将北方所有有入声的地区方言命名为“晋语”并从现代官话中分立出来。多数晋语有五个声调,部分地区有六个、七个或四个声调。晋语声调有复杂的连读变调现象。
扩展资料:
晋语的主要使用地区有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陕西省北部、河南省黄河以北大部、河北省西部,地跨175个市县。晋语核心区主要为太原话(已分化成新老两派)和吕梁话。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晋语分为八片:
晋语标准分区图:
1、并州片:分布在山西省中部。共16市县。
2、吕梁片:分布在山西省西部、西南部与陕西省北部。共14市县。
3、上党片:分布在山西省东南部部分地区(除晋城)。共14市县。
4、五台片:分布在山西省北部、陕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西部后套地区。共29市县旗。
5、大包片:分布在山西省东北部、内蒙古西部黄河以东、陕西北部。共37市县旗。
6、张呼片:分布在河北省西北部、内蒙古中部。共30市县旗。
7、邯新片:分布在山西东南端(晋城)、河南省北部、河北省西南部。共39市县。
7、志延片 :分布在陕西省北部。共7市县。
焦作属于晋语邯新片的获济小片。
参考资料:人民网-“留下乡音 记住乡愁” 河南方言保护成当务之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晋语
在这里说明下焦作管辖着古时候的怀庆府所管辖的区域。 焦作方言区基本上是由王屋山太行山和黄河构成的地带。 和河南话相比,焦作话更为古老,保留的古汉语的信息要比河南话多得多,这是河南话和焦作方言差别大的原因之一。可能正是地理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别:焦作方言区地理地形基本是封闭的,西面、北面分别是高万仞的王屋山、太行,南面则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只是东面和华北平原相接。 焦作地区半封闭的地形多少阻挡了外来语言的入侵,这样保留下的古代语言会更完整。所以焦作方言中的很多发音词汇和四川话、闽南话,甚至是吴语中的苏州方言有很大的相似性就不足为奇了。 焦作方言中大部分的词汇是和河南话一样或是类似的,其次是山西话,还有一少部分是和南方一些省的词汇相同。焦作方言中特有的词汇中还保留着一些古白话中的词语,所以焦作方言虽属于晋语区,焦作话山西人不明白,河南人也不理解。 听不懂我说话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