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筑书巢作者为何评价自己的居室是书巢

2025-04-27 02:38:1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这个理由出自陆游自编<<词文集>>,陆游自编词文集共五十卷,分为文集四十二卷,《入蜀记》六卷,词二卷。陆游曾封渭南县伯,故集名《渭南文集》。
  原文节选: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
  选自宋 陆游《渭南文集》
  译文:
  我屋子里,有的书堆在书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看着,四周环顾下来,没有不是书的地方。我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儿女不相见,且风雨雷雹(天气)变化,也都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书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当时的情形)。客人刚开始不能够进入(屋子),进到屋中,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这确实像书窝啊!”
  《渭南文集》简介:

  陆游自编词文集共五十卷分为文集四十二卷《入蜀记》六卷词二卷。陆游曾封渭南县伯故集名《渭南文集》。
  渭南文集的由来 陆游既是南宋诗词大家其诗稿在生前已有付刊而文集虽已编就却未付诸剞劂。到嘉定十三年(1220年游幼子遹知溧阳县始刻《渭南文集》五十卷于学宫。此集虽陆遹所刋实游所自定。陆游晚年封‘渭南伯’遹跋称先太史未病时故已编辑凡命名及次第之旨皆出遗意今不敢紊。又述游之言曰‘剑南乃诗家事不可施于文。’故以‘渭南’名集。其《入蜀记》、《牡丹谱》以及乐府词作为附录收于文集之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八著录《渭南集》三十卷《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同。《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六《渭南文集提要》以为‘三十’乃‘五十’之误甚是。盖《渭南文集》除溧阳刻本外宋代未见别本刊行。《提要》又称‘游以诗名一代而文不甚着。集中诸作边幅颇狭然元佑党家世承文献遣词命意尙有北宋典型。故根柢不必其深厚而修洁有余波澜不必其壮阔而尺寸不失。’评论比较公允。

回答2:

1. 本文是作者对自己书斋描述的短简,生动而幽默的表现爱书如命,读书如痴,与书俱生的人生状态。以“巢”喻室,构思独特而贴切,既突出了室内书多且乱的特点,更表现了作者悠游于书海之中的惬意与自得,嗜书的忘我之态,读书的专注之情,跃然纸上,耐人寻味。
2. 本文篇幅虽短,遣词造句却十分精妙。或排比,如“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或比喻,如“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反问,如““此非吾所谓巢者耶?” 无不信手拈来,恰到好处。而全篇以“吾室”起笔,以书陈各处,书与生俱承合,以书乱如巢转接,最后以“信乎”点题闭合。可见起承转合一气呵成,又多司其职,可谓精妙契合。

原文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2译文
我房间的里面,有的书放在书架上,有的书在面前放置,有的书(作为)枕头垫在床上,抬头,低头环顾四周,没有哪里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悲伤,忧愁,愤怒,感叹,没有不和书在一起的。(如果)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来看我,(即使)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的(天气)变化,我也不知道。偶尔我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如同堆积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我就笑道:“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巢吗?”于是带领着客人进入房间观赏。客人开始不能进入屋子,已经进入了以后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它确实是个书巢啊!”

3字词译释
1.或:有的(书)
2.椟(dú):木箱子
3.陈:陈列,摆放
4.觌(dí):看
5.间:间或,偶尔
6.或:有时
7.就:走近,靠近
8.妻子:妻子儿女
9.俱:一起
10.辄:表示多次重复。“总是”、“往往”的意思
11.乃:于是
12.引:带领
13.于:的(助词)
14.欲: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