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没发现新大陆

2025-04-08 01:52:4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郑和下西洋为时人和今人攻击的一个重点就是浪费钱财,没有任何经济上面的合理性,最典型的是明末笔记中记录的刘大夏的言论: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刘大夏的说法是否合理?让我们做一个细致的分析。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收入和支出的详细记录,今天已经无法找到了(甚至这样的记录可能根本不曾存在过),只能依据一些简介的资料进行大致的推算。明朝中后期,虽然已经不再向西洋派遣任何大型船队,但是却多次排线使节去琉球,其使命和性质与郑和下西洋几乎完全相同。幸运的是这些出使行动都留下了比较详细的记录,其中万历年间(1606年)夏子阳的记录尤为详尽。在出发前给皇帝的一份报告中,夏给出了如下的信息:

  “臣今次所带人员,通共三百九十一名。所支廪给、口粮、行粮,通共银二千三百五十八两六钱,与所造器械,通共银一千三百六十四两六钱八分。虽中间稍有更置损益,然总之就中通融,一如己卯(1579)旧数而已。盖备物、备官,各事其事,自是天朝相沿之体,而夥舵、缭椗、水梢各役,又船中之必不可减者,臣等固不得浮慕节省而轻汰之也。至於造船,査布政司旧册及旧题稿,上次共用银三千五十三两有奇,今次造船,皆臣等躬自稽査撙节,仅仅二千零三十二两而已。”

  夏子阳的使团仅有391人,大大小于郑和使团巅峰时期两万六七千人的规模,但是由于性质相似,其花费的项目和数额应当具有很好的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