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岛,是雄踞于黄海万顷碧波之上的一道未然青峰,位于青岛市区西南方,总面积7.66平方公里,海拔513.6米,是青岛市最大的海岛,是中国第三高岛。
通过对灵山岛出土的石铲、古陶片、铜锛、铜鼎等文物研究分析得知,在新石器时代,灵山岛就有人居住,或者那时就有人到过灵山岛,也看到了灵山岛古老文明广大深厚积淀。距胶州志称,灵山岛“先日而曙,未雨先云”因其灵气故曰灵山,也就是说灵山岛地处外海,山势徒直在太阳还没有出来之前灵山岛已经亮了,每当快要下雨的时候山顶早已被云雾覆盖住。当地渔民早就流传着“灵山戴帽醚汉(醚汉即为地主干活的长工)睡觉”之说。中国四大卫(天津卫、威海卫、成山卫、灵山卫)之一的灵山卫也是由此而命名。历尽风雨沧桑,到了元、明之际,由于沿海倭寇猖獗,灵山岛一度为倭寇占据。近代又被德国和日本侵占,成为青岛市薛家岛第十六保。解放战中时期,灵山岛于1947年3月解放,9月再度被国民党占领,1949年1月第二次解放,划为胶南县灵山岛区。建国后,1955年设立灵山岛镇,1958年3月改为灵山岛乡,9月成立灵山岛人民公社,1984年4月又改为灵山岛乡。2001年撤乡设立灵山岛管区,属胶南市积米崖港区管辖。现在灵山岛有3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2011年统计,常住居民723户,常住人口2339人。
灵山岛距青岛市中心城区20.8海里,是青岛市重要的风景名胜区之一,2001年被青岛市人民政府确立为“青岛市海珍品种资源保护区”,200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立为“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布建立“灵山岛皱纹盘鲍,刺参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灵山岛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呈南高北低,东徒西缓之势,有大小山峰56座。灵山岛地处外海,属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海洋水产资源丰富,是发展海参、鲍鱼等海珍品和鱼类养殖的理想海区。近海山坡梯田层层。改革开放以来,岛上实行退耕还林,岛上植被繁茂,林木覆盖率已达到71.4%。
灵山岛属海洋暖湿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7℃,冬暖夏凉。气候较胶南大陆晚15天左右。平均风速3.6m/s。无霜期200天,平均每年光照时间2540h,年平均降水780mm。
灵山岛的主要产业是海洋水产捕捞、海洋水产养殖和旅游业。2011年统计,有小型捕捞船(12马力—60马力)195只,海水养殖面积200公顷,发展养鱼网箱1340个。各类水产品年总产1890吨,其中海参50吨,鲍鱼60吨,海米20吨,干鱼10吨,鲜黑头鱼50吨。岛上有旅游接待宾馆和旅游度假村7家,发展规模化“渔家乐”旅游接待点(家庭旅馆)120家,年接待游客8.6万人次,2011年岛上居民人均纯收入11024元。
岛上用电,由大陆通达海岛的30千伏海底电缆输送。岛上有5000立方米蓄水池两座,1200立方米蓄水池3座,全岛淡水总储量为23000立方米,基本能满足生活用水。
岛上有一处中学和一处小学。2011年有教师28名,学生74人,岛上设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开通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20多个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