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读书笔记

2025-04-26 06:18:0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孟子的学说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以至于我们称之为“亚圣”,和孔子并举,称之为“孔孟”。而提到儒学,我们已经将其视为“孔孟之道”了。孔子的两个学生,孟子和荀子是最著名的两个人。据说孔子还有一个徒弟颜回,颇受孔子喜欢,可惜英年早逝。孟子和荀子生活的时代,和孔子生活的时代就大不相同了,正所谓世移事易,历史已经从春秋时期过渡到战国时期了。上面说过,春秋时期,诸侯各国虽然明争暗斗,但却没有揭掉最后一层遮羞布,表现上看起来还是有所忌惮。这些,司马光在《通鉴》一开始就说得很清楚了。黄仁宇先生说:“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有时彼此以竞争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规则,也就是仍然离不开‘礼’的束缚。”宋襄公据说是历史上最愚蠢的军事领导,我想,他可能还生活在春秋末期,一直奉守着所谓“贵族式的战争”,不想乘人之危,才留下千古的笑谈。其实,任何人都是历史的存在,都受时代的限制,我们耻笑别人,而我们自己迟早也会成为后人耻笑的对象。也许,我们只有学会移情,学会设身处地地地去思考古人,才能有一个公正的评价.可是到了战国时代,诸侯各国已经变成了赤裸裸的杀戮了。《通鉴》中用寥寥数笔带过了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可谓已经明目张胆。商鞅变法,第一件事就是“令民为什伍”,就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所谓奖励军功,也是把战争和国防突出为国家的中心任务。还有一个现象应当注意,就是车站逐渐被骑兵和步兵所代替,而战争形式的改变,必然加剧了战争的野蛮和残酷,已经不是原来的“贵族式战争”了。《通鉴》中所说的“斩首六万”,“斩首七千”,就明显地道出了这种战争的血腥。而孟子和荀子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同是孔子的学生,同样面对布满鲜血的战国时代,但由于个人气质的不同,他们分道扬镳了。孟子面对像动物一样厮杀和弱肉强食的争斗,强烈地感到了人心不古和世风日下。如果说孔子对“周礼”还存在眷恋和一点点希望,可到了战国时代,这种希望的泡沫被彻底打破了。孟子的痛心可以想象:“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玫。”“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跛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孟子的选择(之一)——读《资治通鉴》(2) 尽管孟子在此批判的是“杨墨之道”,但令他痛心的却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而造成的“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而战国时代不就是这样尽管孟子在此批判的是“杨墨之道”,但令他痛心的却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而造成的“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而战国时代不就是这样一个弱肉强食的人吃人的时代吗?所以,孟子认为,人心堕落了,良知泯灭了,才造成了人的野蛮。深受孔子影响的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堕落,并不是因为人心天生就是坏的,而是人善良的本性被物欲蒙蔽了,而拯救社会最关键的就是恢复人的本性和仁义之心。孟子是值得钦佩的,在那个你争我夺的时代,他仍然没有对人性的美好失去希望。于是,他从自己老师“仁”的角度,阐述了自己“性善论”的主张。孔子没有对人性进行界定,而孟子确反复地强调“性善论”,这是因为当时时代太需要了。时势造英雄,孟子也是历史的选择。孟子用“性善论”的主张使得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孔子说:“孝悌,仁之本也”,孟子说:“仁者,事亲者也”。可见,孟子抓住了孔子“仁”的核心。但孟子还不想局限于此,他要为这种“事亲”的伦理情感找到更为深刻的人性基础:“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人的本性就是善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人性本善,在于每个人身上都有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至于后来出现贤与不肖,君子与小人的区分,是因为前者在社会生活中保持了自己的本性,而后者失去了自己的本性:“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在孟子看来,只要人找回自己的本心和真心,还原了自己的本性,把自己的“善端”发扬光大,就小可以修身、齐家,大可以治国、平天下。从而做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及幼,以及人之幼”。于是,沿着“仁”到“性善”这条路线,孟子打通了“内圣”和“外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通鉴》中的百里奚就是典型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