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满楼
近代欧洲,法国与德国堪称世仇。
最开始时,拿破仑痛揍周边其他各国,后来普鲁士崛起,在色当战役中痛击法国,令后者蒙受奇耻大辱。
一战当中,法国虽然战胜德国,但这一惨胜,令两国都痛不欲生。
而在战后,法国为弥补自己损失而一再勒索德国,吃相非常难看,这也是希特勒煽动德国民粹的重要助燃剂。
二十年代末,眼看德国蠢蠢欲动、急欲报复,只想疗伤、已经不再想打仗的法国人也是坐卧不安。
最终,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马奇诺防线。
马奇诺防线就是用来对付德国的,其始建于1929年,前后用了十余年才正式建成。
马奇诺防线位于德法边境,其正面长度达400公里,纵深6至8公里,共建成永久性的发射工事5600多个,其中火炮工事520个,机枪工事3000多个。
整个防线工事由地下坑道连接,设有火炮和机枪暗堡、人员宿舍、仓库、发电站等,粮食储备量可供全体人员3个月食用。工事混凝土盖层厚达3米,能承受大口径炮弹的攻击。
修建完毕后,工事内曾驻守50个师的兵力,其规模之大,堪称空前绝后。
大功告成后,在法国的一些军事家看来,有了“马奇诺防线”,法国就固若金汤了。
马奇诺防线固然坚固,但根本缺陷是只有防守,没有进攻可能,其致命弱点的根子还在于法国的作战战略只是消极防守。
作为战争,从来就没有绝对的防守,更不能一味的依赖防守。所谓“进攻是最后的防守”,如果没有攻击能力,再好的防守也是被动挨打。
更何况,防线是死的,人却是活的。一味的躲在马奇诺防线后面,难道德军就不打你么?
这不,在德国在1939年吞并波兰后,其很快调转枪头,于1940年5月向法国北部的低地国家比利时、荷兰等发起猛攻。
随后,德国装甲部队采取了迂回战术,其经阿登山脉绕过“马奇诺防线”北部末端,然后急行之下,横扫法国北部。
如此一来,这条被吹嘘为“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一下子就变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当然,马奇诺防线也不完全是历史笑柄。毕竟,这座号称世界第一的庞大工事,如今成了军用物资仓库和供人观赏的旅游景点。
还有,各国军事家们也在它身上吸取了极其深刻的历史教训不是?
马奇诺防线这点事,也让人想起了当年康熙皇帝对长城的评价。
在第一次击败噶尔丹之后,工部等衙门上奏称古北口一带边墙倾塌甚多,请行修筑。康熙接奏后批示说:
“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奏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
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康熙虽然是冷兵器时代的传统帝王,但其观点颇多可取之处。以有限之民财取修筑无用之长城,岂不是劳民伤财,毫无所得?
中国历朝历代,修筑长城耗费了大量的财力、民力,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北方游牧民族始终是中原王朝的梦魇,几乎没有一个朝代不深受其害的。
而清朝入关之后,对塞外的蒙古部落采取了“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的办法,并通过击败噶尔丹,使得喀尔喀蒙古最终成为清朝的北部边防屏障。
正如康熙帝后来所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也。”
由此可见,仅仅指望长城或者马奇诺防线这种死硬的东西,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充其量也就是心理安慰。而且,这个成本还非常大!
不过,宽容一点说,法国人如此想也是没办法。因为当时法国人口比德国少,不能指望在野战军兵力上与德军匹敌,类似一战那样的绞肉机式打法,法国实在是无力承受了。
由此,法国人想到了堡垒,壁垒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而马奇诺防线的关键作用,就在于保护法国北方的工业中心能够免遭德军的迅猛进攻与破坏,并迫使德国绕道攻击。
从这个角度上说,在延缓德国侵略方面,马奇诺防线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功劳的。
这是肤浅认识,大家主要讽刺英法自大,以为有防线就固若金汤,其实人家绕过防线,从缺口进来的,差点把英法搞灭。
首先,马奇诺防线有个大背景,那就是一战中,不少新式武器投入使用,其中代表性的是速射武器如机关枪,和轻重型坦克。
然后,法国人一战被揍得比较惨。
速射武器出来,配合堑壕体系,其实改变了传统战争的攻守双方,让守方大大有利,攻方很难推进,即使付出巨大代价推进了,也很难继续深入,于是在法德边界设置了防线。
然后,法国人想达到几个目标,一,尽量不在本土开战,否则损失太大,要像一战一样,就算打胜了,法国也完了,所以选在比利时(德国一战就绕过边界选的比利时方向打的)。二,把别国也拉进来。三,布置有节奏有重点,只要防住了,拖住了,就可以逼德国打东面,把俄国拖下水,德国就要两线作战。
所以,马奇诺防线的基本思维是,法德边界主要守(这边也不好打,德国又不是傻子),把德军主要吸引到比利时方向作战。这中间有个问题,阿登山这里,不好布置工事,于是干脆不布置兵力和工事,让它空着。
刚刚说过守方有利,那站到攻方来看,德方会怎么攻击呢,答案是坦克,尤其重型坦克 打头,形成装甲部队,逐一拔掉守方工事,才比较有可行性(米有坦克,靠人的话,就会像国产抗战剧里一样,为拔掉据点,损失特别超级惨重)。但是吧,坦克比较慢,也很考验维修燃油等后勤补给,快是快不起来的(阿登山地形就更快不起来)。
所以,阿登山,首先,德方选这里的可能性不大,即使过来,这里完全可以作为一个陷阱,把他们包圆了。轻骑兵是可以过来,但是,那些坦克要过来,没个十来天不可能,这段时间足够法方调(攻守)两方兵力搞死你。如果轻骑兵不等后方坦克 就跑,那更,首先你攻就没效率(没炮很难拿下),一拖延,等两边调兵打你,你撤都没地方撤,法方总不可能等你慢慢爬回阿登山吧,简直来得越多,被打越惨。
所以,马奇诺防线其实很高明,照理说,德方从任意一个方向过来,都很吃亏。不过说,这个战略有一个基本假设,那就是,坦克耽误对方时间,能为法方争取调动时间。法方人力武器这些,都占优势。可以说,这是一个最大限度利用别人,己方最小损失,又能取得最大胜利的方法了。就这个思路看,马奇诺防线不存在缺口,实际布置也不存在依赖防线就轻敌的情况。
谁想,德方突破想象,人家根本不用坦克轰完步兵上,直接飞机打头 在前方突突,就,轻骑兵不用等坦克,自家的坦克也完全可以从从容容作为第二波。英法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打穿了。
最后,不要站在现代角度看当年,当时的飞机还真没有这么用过(飞机发明最初用于探险,一战也主要用来搞工业区等)。一战很多新东西都投入了进来,但这个东西怎么使用,往哪方面改进,都是需要大智慧的。从现在看过去,一战的各兵种武器配合这些,真的很烂。就算二战,马奇诺这次,双方各兵种配合差距也很大,后来等英法反应过来,双方交战,德国这边(古德里安)甚至觉得对方虽然阵势吓人,但只是打得很热闹,杀伤力并不大。
所以,英法最亏的,是创新性战略思维。这方面德美真的强,日本有些方面也不错。话说回来,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很正常,不能以此说人家英法。我们这边,军迷栏目什么的,也过分强调武器和各种装备,忽略战略战术上的整合和创新的宣传,这是不对的,和英法错误差不多。
以上,出自王鼎杰《鼎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