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汉卿(1234年前-1300年左右),”汉卿“是字,号已斋(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人,另有籍贯大都(今北京市)和 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等说。元杂剧奠基人, “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一枝花 · 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为“曲圣”。
关汉卿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写男女恋情的作品最多,对妇女心理的刻划细致入微,写离愁别恨则真切动人;风格豪放,曲词泼辣风趣;语言通俗而口语化,生动自然,很能表现曲的本色;喜用白描手法,善于写景,所用比喻,形象生动。
2、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献上龙楼,热衷过进取功名,但未能实现。 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相近而稍晚,青年时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病逝于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其散曲大致可分为4大类:写景、叹世、闺情、世象。存世散曲约130多首,其叹世之作挥洒淋漓地表达情性,故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视为“豪放”派的主将,他虽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宏放为主,其语言熔诗词与口语为一炉,创造了曲的独特意境。
3、白朴(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晚岁寓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天净沙·秋》等。
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白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评论元代杂剧,都称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
4、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作为剧本,《西厢记》杂剧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它问世以后,家喻户晓,有人甚至将其与《春秋》相提并论。
5、郑光祖(公元1264年~?),字德辉,汉族,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
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 但他做过杭州的小吏,主要活动在南方,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激赏郑光祖的文词,将他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列,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除了杂剧外,郑光祖还写过一些曲词,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这些散曲的内容,包括对陶渊明的歌颂,即景抒怀,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绘。无论写景抒情,都是清新流畅,婉转妩媚,在文学艺术的研究上有很高的价值。
同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尽管他们的作品数世纪来为人传诵,但他们本人的身世却鲜为人知。郑光祖也是这样,他默默地在艺术园地耕耘,把他的艺术成果奉献给民众,而又默默地离开了这个人世。
1、忽必烈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即元世祖,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
1258年蒙哥兴师伐南宋,授命忽必烈代总东路军。1259年9月,蒙哥在合州前线病逝。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于开平,建元中统。忽必烈以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为依托,出兵击败阿里不哥。
1271年(至元八年),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大元,确定以大都为首都。1274年(至元十一年),命伯颜大举伐宋。1279年(至元十六年)最后消灭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
2、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年7月24日—1244年6月20日),字晋卿,号玉泉老人,号湛然居士,契丹族,蒙古帝国时期的政治家。
辽朝东丹王耶律倍八世孙、金朝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在金仕至左右司员外郎。蒙古军攻占金中都时,成吉思汗收耶律楚材为臣。耶律楚材先后辅弼成吉思汗父子三十余年,担任中书令十四年之久。提出以儒家治国之道并制定了各种施政方略,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乃马真后称制时,耶律楚材遭到排挤,渐失信任,他因此抑郁而死。后赠经国议制寅亮佐运功臣、太师、上柱国,追封广宁王,谥号“文正”。有《湛然居士集》等。
3、关汉卿
”汉卿“是字,号已斋(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人,另有籍贯大都(今北京市)和 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等说。元杂剧奠基人, “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一枝花 · 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为“曲圣”。
关汉卿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写男女恋情的作品最多,对妇女心理的刻划细致入微,写离愁别恨则真切动人;风格豪放,曲词泼辣风趣;语言通俗而口语化,生动自然,很能表现曲的本色;喜用白描手法,善于写景,所用比喻,形象生动。
4、马致远
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献上龙楼,热衷过进取功名,但未能实现。 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相近而稍晚,青年时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病逝于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其散曲大致可分为4大类:写景、叹世、闺情、世象。存世散曲约130多首,其叹世之作挥洒淋漓地表达情性,故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视为“豪放”派的主将,他虽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宏放为主,其语言熔诗词与口语为一炉,创造了曲的独特意境。
5、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
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作为剧本,《西厢记》杂剧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它问世以后,家喻户晓,有人甚至将其与《春秋》相提并论。
刘福通 黄道婆 揭徯斯 窝阔台 察合台 乃马贞氏 耶律楚材 张柔
托雷 兀良哈台 张养浩 也速该 屈出律 丘处机 铁木真 博尔术 博尔忽
直鲁古 镇海 木华黎 哲别 速不台 术赤 赤老温 忽必来 旭烈兀
史天泽 元定宗 刘秉忠 张弘范 拔都 兀良合台 阿术 赛典赤•赡思丁 笃哇 伯颜 失吉忽秃忽 乃马真 乃颜 王汗 札木合海都
脱斡里勒汗 王罕 台不花 太阳汗 长春真人 塔塔统阿 巴而术阿而忒的斤 李杲 史天倪
王鹗 李冶 赵复 窦默 姚枢 王蒙 王磐 杨惟中 贵由
元定宗 钟嗣成 蒙哥 元宪宗 许衡 王文统 李璮 刘整 高智耀
忽必烈 元世祖 汪大渊 纳哈出 吕文焕 董文炳 耶律铸 龚开 阿合马
卢世荣 卢懋 桑哥 蒲寿庚 亦思马因 阿老瓦丁 王恽 郝经 马致远 王实甫 阿里海牙 方回 胡三省 廉希宪 郭守敬 周密 金履祥
王恂 把匝剌瓦尔密 范文虎 朱清 张瑄 爱猷识理达腊 张弘范 姚燧 八思巴
信苴日 杜可用 陈吊眼 许夫人 黄华 杨镇龙 钟明亮 郑思肖 刘因
汪元量 刘敏中 真金 胆巴 戴表元 高兴 邓牧 高克恭 谢翱
程钜夫 吴澄 赵孟頫 马端临 任仁发 鲜于枢 铁穆耳 元成宗 王祯
袁桷 黄公望 柳贯 拜住 燕铁木儿 朱世杰 鲁明善 元明善 虞集
朱思本 欧阳玄 揭傒斯 危亦林 黄溍 瞻思 马祖常 吴镇 朱震亨
小云石海涯 贯酸斋 许有壬 陈旅 苏天爵 巎巎 朱光卿 胡闰儿 棒胡
彭莹玉 周子旺 范孟 李志甫 唐其势 扩廓帖木儿 星吉 吴莱 贾鲁
贡师泰 萨都剌 硕德八剌 元英宗 王冕 朱碧山 周达观 郑光祖 倪瓒
董抟霄 石抹宜孙 余阙 乃贤 哈麻 答失八都鲁 察罕帖木儿 方国珍 元顺帝
元:铁木真、术赤、窝阔台、察合台、拖雷、忽必烈、博尔术、博尔忽、木华黎、赤老温、欧阳贞、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郑光祖、周德清、夏镇、蒙哥、土土哈、床兀儿、不花帖木儿、燕铁木儿、撒敦、唐其势、泰不花、王保保、伯颜、脱脱、陈也先、倪云林、司居敬、速浑察、相威、黄道婆、图帖睦尔、雪别台、刘杰、杨琼、郑露、明玉珍、刘福通、陈友谅、陈友定、张士诚、徐寿辉、柯九思、彭莹玉、倪文俊、张必先、张定边、妥欢贴睦尔(元顺帝)、赵孟頫、管道升、康里脱脱、鲁明善、汪汝懋、张雨、赛典赤·赡思丁、盛懋、黄公望、察罕铁木儿、亦黑迭儿丁、也里迷失、王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