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长平之战不是一个小战役,而是一个历时三年的大会战。双方的初始兵力可能只有10万左右,但是因为不停地消耗,所以必须随时补充,也许每次厮杀的交战兵力都只有近万人,但因为是鏖战状态,战场成了绞肉机,前线不停有士兵战死,后方便要不停地向前线输送兵力。
白起
很多人从后勤的角度质疑双方交战兵力不可能那么多,却忽略了古人的统计方法,因为古人统计的是三年的累计交战兵力。后勤的确无法长时间支撑庞大的交战兵力,所以长平之战打到后面其实拼的是双方的后勤保障能力,兵力是慢慢增加的,以致于后期赵国已经无法承载前线所需要的补给,并使赵王最终做出了换帅的决定。
廉颇是名将,可以定军心,所以赵王用赵括换下了他,因为赵王想要博一把,他明白长平之战对于赵国的命运,而赵王不想让廉颇为自己的赌博买单。而赵括是名将之后,熟读兵书,世家出身,纵使兵败也会因为春秋大义而承担所有骂名与罪责,并且没有人想活在祖辈的荫庇之中,所以出生牛犊赵括押上了自己的全部,跟着赵王一起玩了一把All In,他们一定都做过了深思熟虑。
赵括
最后的结果是赵括兵败,赵国被坑杀40万士卒,而这40万是存在于史书上的,所以引来了人们的质疑。其实这40万一方面有夸大用以威慑东方六国的成分,另一方面主要是借机杀掉了上党军民,毕竟长平之战是因上党的归属而起的争端,借坑杀赵国士兵之机将上党的排秦之心一并诛杀,用坑杀抛出一句逆我大秦者亡,顺便掠夺上党附近赵国的财富,毕竟抢活人的会留下怨恨。所以这40万的水分之大,超乎想象。
长平之战相关剧照
所以长平之战单论人头的话,累计七八十万是存在的,且并不都是作战的士兵,有一部分是为后勤服务的民,还有一部分是被打上赵军标签的上党普通百姓,而某一时间点的主力作战部队是不可能存在七八十万之巨的,因为战国的后勤保障不了那么多的补给。
应该是只有40多万吧,从本质上讲,在缺少统一部署的情况下就带兵突围。将死,指挥系统瘫痪,没有一个人能顶替他为指挥的。导致40多万人被俘虏。括将军三死也。
不可信,在长平之战的决定性阶段,白起只有25000人切断赵军的后方,形成围攻圈。另外5000名骑兵将突破赵军的主要阵地,使赵军断粮。按照二十万的最大估计,秦和赵军只有十万左右残存。
按照记载来看,秦军只有三万人了,或者说白起现实诈败,然后用两万五千人殿后,五千骑兵分割了赵军,仅仅三万人就将45万赵军一分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