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和次声波是怎么定义的?

2025-04-26 15:29:17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超声波
我们知道,当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科学家们将每秒钟振动的次数称为声音的频率,它的单位是赫兹。我们人类耳朵能听到的声波频率为16~20,000赫兹。因此,当物体的振动超过一定的频率,即高于人耳听阈上限时,人们便听不出来了,这样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通常用于医学诊断的超声波频率为1~5兆赫。
次声波

频率小于20Hz(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次声波不容易衰减,不易被水和空气吸收。而次声波的波长往往很长,因此能绕开某些大型障碍物发生衍射。某些次声波能绕地球2至3周。某些频率的次声波由于和人体器官的振动频率相近,容易和人体器官产生共振,对人体有很强的伤害性,危险时可致人死亡。

回答2:

物理老师告诉我说,超声波的频率在20000Hz以上,人耳一般听不见,可用作医疗、航海等,比如B超、声呐。

次声波的频率在20Hz以下,人耳一般听不见,当地震、海啸等来临时会发出次声波,而犬、青蛙、鱼之类动物在一些自然灾害来临是会有很多反应,是因为它们能听得到次声波。

回答3:

什么是超声波次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