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
1、大气中需含有较冷的冰晶核。
2、充分的水汽。3.0℃(冰点)以下。如该冷空气相当强烈,并带着湿气,1℃至10℃的气温同样可以降雪。
能降雪的地方:气候区属中纬度至高纬度(即大约于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地方就会有降雪的机会,如果于低纬度地方中有些地势高于海拔2000米的中山或高原也有同样的机会。
海洋气流也能间接影响该区下雪的机会率,如果在高纬度地区一带有较多暖流支配,会减低该区下雪的机会(例如日本本州至九州一带)。
雨转变为雪的阶段
雨夹雪的特殊凝结现象对温度有要求,其主要发生在大气层最接近地面的部分的气温略高于水的冰点(0℃或32℉)时。
对于在冻结高度(freezing level)之下的低层暖空气,为了能够使从高处云层落下的雪融化为雨水,暖空气的空气层的厚度(depth)会在230m到460m之间变动,而这种变动是由雪花的质量与融解层(melting layer)大气的垂直温度梯度产生的。
当融解层大气的厚度进入这一范围时,雨和部分融化雪将会自然地混合在一起,降落到地面时便会形成雨夹雪。
对于低层暖空气,其温度梯度会对融解层的厚度产生影响。当温度梯度较大时,雪在降落过程中融化所需融化层的高度会较小,反之会较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雪
为了你的这个问题发明狂得意到网上去查了又查,竟然还是不知所云。最后还是根据自己的认知写下来给你。
雨或雪是天空中的云,或者说是天空中十分微小的水滴(云是由很多十分细微的小水滴组成的,云在天空中飘浮的高度由这些小水滴的直径决定,当小水滴自身的重量与它受到的空气浮力相等时,它就在那里飘浮。大气层是不均匀的,越往上空气的浮力越小,所以当这些小水滴的直径越小时,云就飘得越高,直径越大时,云就会飘得越低。)遇冷后凝结而成的。不管是雨还是雪它形成的初期都需要一个核。这个核一般来说是由空气中的尘埃充当的。当气温变冷后,尘埃的温度比水滴的温度下降得更快,这时小水滴就会聚集并依附在小尘埃上,形成更大的水滴,当它大到比空气重时,它就会降落下来,它越降就会越大,这样就形成了雨。而当空气非常冷时,云就不是小水滴了而是小冰晶了。雪在形成的初期也需要一个核,小冰晶也会依附在这个核上形成更大的冰晶,当它大到比空气重时就会降落下来,它在降落的过程中不断的有新的小冰晶粘附在上面,到达地面时就形成了漂亮的雪花了。有时天空中上面一层的气温比较高,只有形成雨的温度, 而下层比上一层要冷得多,并能立刻使雨点凝结成冰,此种情况就下起了颗粒状的雪或者冰雹了,如果只能使部分的雨凝结成雪,就会下雨夹雪。
在这里要提醒大家:雨水和雪水都不能直接饮用,因为从它们的成因中我们知道它们并不干净。
人工降雨就是按这个原理在多云的时候向云层发射碘化银粉末充当这个核从而使人工降雨成功的。
标准大气压应该是;不过我觉得应该在0_4摄试度吧!
这肯定有大气温度有关!~大气的温度低,就有可能降水~
在水蒸气含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温度的降低,能够使空气中原来未达饱和的水蒸气可变成饱和蒸气,多余的水分就会析出。使水蒸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就叫作“露点”。
在夜间,地面上的草、木、石块等物体由于向外辐射热量,它们的温度要降低,当温度降至露点时,地面物体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便达到饱和。若露点高于0摄氏度,水蒸气可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若露点低于0摄氏度,水蒸气则要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直接凝结成水冰粒,这即是霜。如果在夜间不仅地面上物体的温度降到了露点以下,而且地面以上稍远处的空气温度也降到了露点,那么空气中的水蒸气将以尘埃为核心凝结成细小的水滴,这便是雾。当高空中空气的温度降到露点以下,若露点高于0度,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尘埃上凝结成细小的水滴便是云,而凝结成较大的水滴即是雨。若露点低于0度,则空气中的水蒸气将在尘埃上直接凝结成雪即是高空中空气里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凝结而成。
所以雪的形成不是有温度绝对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