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说的是立秋早晚与天气冷热的关系。于是大家就把目光盯在立秋在一天的早晚时间上了,认为如果在清晨立秋,天气将凉爽,傍晚立秋,天气要热。好多媒体也在宣传着这一观点。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节气是将地球运行轨道分成二十四份,每一份就是一个节气,当地球进入立秋节气的瞬间,就是立秋的开始。立秋的计时,是和我们所在时区有关的,立秋的时间在不同时区是不一样的,怎么会影响到气侯呢? 显然结论是有问题的。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天文和气象知识,很多表现在民间谚语中,其正确性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上述说法实际是我们理解错了。过去人们讲日期都讲的是农历,与今天不同。早立秋、晚立秋应该指的是农历上立秋的早晚,而不是一天中的早晚。
节气表示了天气现象,直接关系到农时,这是我们都知道的。每一个节气在阳历中的时间是固定的,因为阳历是按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制定的。立秋在每年的八月七日或八月八日,是不会差的,八月份的气温也不会相差太多。但是节气在农历中却是年年变动的。今天因为贴了秋膘,酒足饭饱,格外高兴,一时兴起,拿起万年历,摘录出1935至2004年70年的立秋日期。从摘录中我发现,立秋时间最早的是1987年的闰6月14日,其次有1960年的闰6月15日、1979年的闰6月16日;立秋时间最晚的是1949年和1968年的7月14日,其次有1938年、1957年、1995年的7月13日,其余年份立秋时间都分布在6月17至7月12日之间。由此可见,立秋时间的早晚,前后能相差一个月,也就是说,在农历的同一天,可能相差两个节气。1987年闰6月14日立秋,到了7月14日已是处暑第十四天,阳历的9月6日,天气能不凉快吗?而1968年的7月14日刚刚立秋,是阳历的8月7日,天气正热呢。
一切事物都要认真分析,不能只从字面理解就下结论。
就是时间先后的区别。
立秋是一年之中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虽说日期上是这么算的,但在气象学上,人们将连续5天日均气温在22摄氏度以下作为秋天开始的标志。
以这样的标准来看,中国其实很少有地区能在立秋这天真正进入秋季。像是江淮一带,可能要等到9月才行。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过后,夏天的燥热会慢慢褪去,昼夜温差逐步加大,凉风也吹了起来,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到秋天正式到来。
一候凉风至 | 立秋之日“凉风至”,凉风是西风肃清之风,肃清是为收敛。
二候白露生 | 清凉风来,露珠晶莹变白,白是秋之标识。东汉刘熙《释名》释露为“虑”,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将凋零而忧,由此“露红凝艳数千枝”,亦成一种壮美悲怆。
三候寒蝉鸣 | 古人硬要分辨寒蝉小而青紫,其实应是蝉们秋凉后发声困难,知生命将尽的变声凄切。碧树未摇落,寒蝉已悲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