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际根,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原殷墟考古队队长。
第一课龟甲上的文字
今天我们来聊聊甲骨文。两年多前,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了一则消息,说现在有很多不认识的甲骨文,如果有谁能够释读一个从没被认识过的字,可以获得十万块钱的奖金。如果能够弥补一个过去用过、但是解释得不足的字,可以获得五万块钱。
这是一个悬赏,但背后是对我们甲骨文文字研究的促进。
我们先来讲一下什么叫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龟甲大部分指的是乌龟壳的肚子那一块,背甲的很少;兽骨是指牛的肩胛骨。两个加起来,龟甲兽骨就是甲骨,上面的文字就是甲骨文。
01甲骨文的发现
甲骨文是怎么发现的呢?要追溯到清朝末年,在1899年。河南北部有一个城市叫安阳,是商王朝的都城。商王朝是距今3000多年前的一个王朝,它被西周攻破以后,那里就成了一片废墟了。
红色标注位置为安阳小屯村
成了废墟后鲜有人居住,一直到明朝的时候有少量的人住进去了,开始在商朝都城的废墟上耕地,地下也没什么。到了清朝的时候人口增加了,就需要扩大耕地范围,种更多的庄稼,这时就从地里刨出来一些小碎片。
小屯村
他们认为这些小碎片是一种药材,所谓的“龙骨”,就把它卖到中药铺,这就有可能会卖给各种各样的人。有一天这些药材就卖给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这个人叫王懿荣,是北京的国子监祭酒。
王懿荣
王懿荣有古文字功底,他拿这个小碎片一看,上面有字,他的知识告诉他这些字可不是普通的东西,那是比汉代的文字、比砖石上的文字更古老的文字。他当然非常开心,就开始收集它。
他去世以后把东西都分出去了,其中一部分卖给了一个叫刘鄂的人。刘鄂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学者,他把上面的文字刊录出来,编成一本书出版了。到1904年的时候,有另外一个学者叫孙诒让,根据刘鄂那本书释读上面的文字,认出来大概十来个,但其实有好几个认错了。
1917年的时候,在甲骨学认字方面得到了比较大的突破,比如著名的学者王国维就认出了很多商王朝国王的名字。他把这些名字串起来以后,发现跟司马迁《史记》所说的商王朝国王的序列是一样的,这就更加证明它是商王朝的文字了。
这对于中国学术界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消息。刚好在上个世纪初,考古学从西方传到中国,考古学的特点就是走到田野去,从地底下把研究材料挖出来,然后研究材料。
到1928年的时候,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派了一个叫董作宾的人到河南安阳发掘。董作宾去了以后发掘了一些甲骨,拿到历史语言研究所给大家看,证明安阳确实出甲骨,而且可能还能挖得到。这就导致了安阳殷墟长期的考古发掘。
从1928年一直挖到中日战争1937年中止。等到中日战争结束,国共内战再结束之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又重新启动了对安阳的发掘,所以安阳的发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从30年代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现在甲骨文一共出土了大概十几万片,统计数据有一些出入,一般认为大概有13万片,也有说15万片的。今天的甲骨发掘还在继续,偶尔还有发现。比如2004年,在我做考古队长的时候,发现了一坑甲骨。这坑甲骨有什么特点呢?第一,所有甲骨片出自同一个坑,第二,它们都是大片。
但刚才提到的王懿荣收集的甲骨片全是碎片,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农民挖地挖出来的,农民也不懂,“啪”就给敲碎了,都成了碎片。当然也有少量的大片甲骨,这些甲骨都是牛的肩胛骨。
这一坑的上面那一片,虽然残了,但就是牛的肩胛骨。被叠压的那一片是龟甲,是乌龟的腹部这一块,但你现在看不到它腹部的反面也就是背面。因为蹊跷都在背面,待会儿我会讲到。
那么甲骨文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字呢?世界上几大文明里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大家是知道的,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它是泥板文书,楔形文字。除此之外,跟它年代差不多的,稍晚一点,古埃及也有它的文字。这些文字都比甲骨文要早一些,它们大概是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就有了。还有印度的哈拉帕文字。
但是中国文字有什么特点呢,因为古埃及之后,它的文字已经基本上不用了。两河流域也是一样,到了后巴比伦时代,文字就发生了变化。只有甲骨文,它从3000多年前开始使用,一直到今天,今天我们的汉字里头大概还有一千多个字明显是从甲骨文里头出来的。
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泥板文书、甲骨文
02甲骨文造字“三书”
甲骨文上的字是怎么造出来的呢?很多学者说商朝人用了象形、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等方法来创造字,但是我今天想把它讲得简单一点。
我借用故宫一位很有名的文字学家唐兰的观点,来总结这个造字的规律。他说假借、转注都是用字的方法,不能叫造字。比如“你我”的“我”,商朝人造出来的时候实际指的是一件打仗的兵器,后来用的时候就把这个兵器假借为我。
甲骨文“我”
唐兰先生认为造字只有象形、会意、形声,按照象形、会意、形声三个方法来归纳,我们就可以把甲骨文里的字进行一些研究挖掘,挺有意思的。
我们先说象形字。这张照片是我曾经在安阳发掘过的一辆马车,把这个马车挖出来以后,如果你从上面拍张照片俯视它,再去读甲骨的时候,就能读到甲骨片上有个跟我发现的这辆马车一模一样的字。这就是象形。
我举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例子,实际上象形还有很多更简单的例子。比如鱼,这片甲骨上有个“鱼”字,我们今天的“鱼”字就是这么演变来的,它明显就是一个象形字。
这个字是禾苗的“禾”,“禾”在那个时候应该指的是小米。这张照片是我拍的,而且是我在安阳附近拍的,今天安阳附近还种小米。
从左向右、从上到下依次为禾、麦、黍、年
再看商朝人关于房子的字,其实也是那个时候建筑的反映。我就不细说了。
象形字还有很多,比方说器物、动物很多象形,比方说老虎、大象,这种动物它都是象形字。
接下来讲会意字,会意字是最有意思的。左边是我找的一片甲骨片的拓片,这里面有很多文字。从上往下读,我们看第二个字,是下雨的“雨”,这个“雨”字上面好像一个“山”字倒着写,表示的是天空,底下三点表示雨。这就是会意字。
再看第四个字,里面是一只羊,两个羊角,外面是个羊圈,把羊角圈到圈里叫作划地为牢,那就是“牢”,有时候这个字里是一头牛。
今天的“牢”字是一个宝盖头,里面一个牛,宝盖头指的就是那个圈。只不过商朝的人在描述事物的时候比较具像,它这个圈里头是羊他就写成羊,圈里头是牛他就写成牛。
我们再看会意字。这个字是分两部分,上面这部分是一头猪的象形,底下那个是个脚丫子。右边这个字也是一样,上面这部分是一头鹿,底下也是个脚丫子。
猪后面为什么有一个脚丫子呢?因为追逐猪啊,“逐”就是这么来的。鹿后面一个脚丫子,追鹿啊。只不过那时候在做会意字的时候有具体所指,它早年其实是要具体指我追的是一头鹿还是一头猪。
所谓会意字,它是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构件放到一起,从而组成一个字,产生一个意思,这叫会意。比如这几个字,其实很好认。
第一个字是“祝福”的“祝”。这个字左边一个东西,右边是一个人,这个人是跪着的,那个时候基本上都跪着,所以不稀奇。但是这个字会意在左边部分。
像“丁”,但实际上它不是“丁”。这个部分表示的是被祭祀的对象的牌位,就是神牌。一个人跪到神牌前面,口中念念有词,这表示“祝福”的“祝”。
认完这个字以后,右边这几个字就好认了。比如“宗教”的“宗”。其实古代的字跟今天的差不多,一个房子的屋顶,一般都厘定为今天的宝盖头了,里面的一横一竖或者两横一竖表示神祗,一个房子里插着祖先牌位,就是“宗”。
同理,上面部分宝盖头,里面有个女人,“平安”的“安”,屋子里有一个女人为“安”。有人把它过度解释,说把老婆娶到家里就心安了。
这几个字认完以后,我想请大家再认一个字。这个字很有意思,把它描下来就跟左上角的那个字是一样的结构。这个字是刻在一个陶片上的,是甲骨文里最常见的字。只有左右结构,但是这个字有时候还是左中右结构,实际是一样的,因为商代的字有时候不完全定型。
中间部分的底下那一块,表示一个木头做的鼓座,中间圆的就是鼓,而上面跟一个“山”字似的,那是一个装饰。因为我做商代研究,我见过很多商朝人做的东西,他们特别喜欢做这种装饰,有好多东西上都有这么一个装饰。
这是一个“鼓”字。右边一只手拿着一个鼓槌,左边也是一只手拿着一个鼓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