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年间,称呼一个国家政权都是用“国”来代替,可是到秦朝大一统以后,国家政权的称呼转变成为了“朝”,这个是古代君王为了政权统一所改的,古代的国家有很多的附属国,虽然不大,但是在那个交通与通信都不便利的时代为了管理好偌大的疆土,只有给予地方政权更多的权利去管理自己的属地,因此也就形成了很多的小国,即附属国。
另外从这两个字的字面意思入手来分析二者之间的不同,“朝”的含义为“面对、面向”,可以引申为上朝、君臣朝见等意,所以“朝”特指一个国家政权或者是政府。而后世的史学语言家认为,“朝”所指的就是在中原上确立了政权的各个王朝。
“国”虽然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一个国家,但是这个字在古文中仍然包含着“疆域、领土”的意思,尤其是在先秦时期,它还特指某一个地方的“都城”,所以“国”字主要指领土主权,是客观存在的政治实体。
由上面所说可见,“朝”的含义要比国大很多,因为古时候人们所指的“国”,其实只是依附于一个王朝的“藩属国”,比如汉朝时出现的齐国,明朝出现的朝鲜,这些“国”不仅每年要给中央朝贡,他们的地位也是远低于中央的,最多也就相当于现在的省市,虽然可以自己决定地方财政,但是有大的举动还是要由中央统一指示。
国一般用在不统一的时候,统一的时候不用,也算是约定俗成吧。就算是一个风俗。
我觉得古代的不用国指代政权能被一直沿用到今天,主要是因为社会的需要。
因为“国”指的是疆域,领土,而“朝”则指一个朝代,跨越了一个时间段,更适合来指代政权。
虽然中原的国家不用“国”来代替政权,但是,一些小国会用,而且“国”还代表疆域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