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区划和地壳增生

2025-05-01 22:53:4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按地质构造分析,秦岭-大别造山带自北向南大致可以分为:华北陆块南缘、北秦岭、北淮阳、南秦岭、大别地块和扬子陆块北缘。上述单元的铅同位素组成的块体效应显示得十分明显;并可以由铅同位素组成对构造单元做进一步划分,如南秦岭和扬子陆块北缘分成东、西两段,大别地块可以进一步划分出北大别核杂岩单元和南大别超高压变质单元。这种构造分区有些与地质研究的认识一致,有些在地质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反映。

南秦岭构造带与扬子地块北缘的东西分段,大致以东经108°稍偏东的佛坪群东部出露为边界,向南延伸至勉略蛇绿岩带再以巴山弧形断裂为界。其中,西段与北秦岭、北淮阳构造带很相似。基底岩层中有最高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南秦岭是晚古生代由于勉略洋的打开而从扬子板块裂解出的独立微板块,两者共同显示的铅同位素东西分段现象暗示扬子陆块早期可能是由不同演化历史的原始陆块拼合而成,显示扬子早期演化的复杂性。

Nd同位素资料同样显示出块体特征,例如,华北陆块Nd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较大,集中在中、新太古代;北秦岭、北淮阳构造带的Nd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显示北秦岭和北淮阳的基底都是在古、中元古代形成,两者地壳平均存留年龄相当;卢镇关群的εNd(t)(t≈1400Ma)在4.3~7.3之间,与北秦岭基底的εNd(t)演化线一致,这表明北秦岭和北淮阳地壳形成时代较华北陆块晚;结合同样的高放射成因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初步认为北淮阳构造带与北秦岭有一定的生成联系。又如,Nd二阶段模式年龄显示南秦岭和北大别主体是在元古宙形成的,因仅在北大别高级区中出现了少量太古代模式年龄(因范围局限,在图中未标出),以及在南秦岭西段有新太古代鱼洞子群杂岩出露,表明大别-南秦岭地壳中有太古宙陆核或基底的存在,由此进一步推断:扬子陆块(包括南秦岭)在元古宙是由不同的微陆块拼合而成,此后才进入统一的构造演化体制。大别杂岩主体(灰色片麻岩)的Nd模式年龄与南秦岭基底相似,南大别超高压变质单元显示比南秦岭基底的存留年龄偏小,表明南大别超高压变质单元与北大别核杂岩单元(或构造层)在地壳中位于不同的深度(详见第一章)。

由于在表生环境下Nb、Ta比较稳定,两者的地球化学性质极相似,即使经历了后期地质作用,仍很稳定,因此Nb/Ta比值仍可代表地质体形成时的初始比值。由于Nb/Ta在壳-幔分异和的岩浆作用过程的行为相似,故也可以反映地幔源区的Nb/Ta比值的基本特征。如华北陆块南缘Nb/Ta比值最高,指示其地幔源区的Nb/Ta比值也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