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吸血鬼影片的文化学研究
在当前的学术文献资料中,对吸血鬼影片的文化学研究相对来说是比较详尽的。研究者从宗教、人性等角度对吸血鬼影片进行剖析。从文化学的角度对吸血鬼电影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吸血鬼电影中的宗教价值观成为文献资料中探讨的主要层面,尤其是从西方宗教文化中对死亡观的考察、边缘人性的隐喻内涵以及终极关怀中的反问与思考。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此类影片进入繁荣发展期,吸血鬼这一形象也逐渐脱离了纯粹的死亡、罪恶、黑暗等传统主题,创作者试图将“人性”灌输其中。然而,80年代时期便开始走向下坡路,直至90年代吸血鬼影片再次翻身与觉醒。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好莱坞影片中吸血鬼的时空感得以凸显,同时也增加了更多的商业元素:时尚、魔幻及强烈的戏剧冲突。吸血鬼电影作为流行的和工业化的大众艺术形式,描绘了美国文化的连续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行走在银幕上的德古拉就是人类自己。银幕之外的吸血鬼文化,随着变化着的美国社会愿景,吸血鬼的颠覆性审美一再显示出超乎人们想象的力量。
其次,在宗教背景下的关于人性探讨。对释吸血鬼这一角色的诠释离不开对基督文化背景的理解,例如影片《德库拉》中的伯爵俨然是作为邪恶的化身,上帝的对立面呈现在观众面前,信仰就成为一种关乎未来的精神考验。“上帝的绝对属性如全知、全能、永恒等被隐秘地转移到德古拉身上,这让我们看到影片考验的不仅是吸血鬼,也是通过异教文化的展现考验耶稣的信徒。”
二、
吸血鬼作为社会意义探讨的隐喻符号
在当下吸血鬼影片中,单纯地描写吸血鬼嗜血成性、威胁人类生命等血腥、暴力题材的电影逐渐减少,吸血鬼们逐渐与现实社会融合,而这也极大地扩充了吸血鬼在银幕上的表现空间。现有的文献资料中,研究者也在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吸血鬼隐喻下的社会意义进行探究,其隐喻特征的分析也占据了浓重的笔墨。
20世纪80年代,艾滋病问题开始在美国社会大规模爆发,人们头脑中充斥着各种关于体内的血液、通过性行为传播疾病的恐怖念头。死亡学家罗伯特·卡斯滕鲍姆指出,艾滋病的泛滥再次激起了人们潜意识中对吸血鬼的恐惧,正如我们所知,吸血鬼是邪恶的、与性和血液相关的灾难象征。于是社会上便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映,一方把同性恋与吸血鬼视为“瘟疫”一般的可怕事物,而另一方则对其深深着迷。安妮·赖斯在她的小说《夜访吸血鬼》中传达出对同性恋者的同情心,因为人类在战争和中世纪瘟疫之外经历的空前灾难就降临在这群人身上,同性恋者在吸血鬼文学与吸血鬼电影中获得一种化解创伤的力量。“对于同性恋来说,吸血鬼的形象发挥着抵抗性的作用,因为吸血鬼在象征性地代表一种可怕的瘟疫般的死亡的同时,又成功地超越了这种死亡。”在艾滋病时代,吸血鬼的神话为成年人(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基础,这一“魅惑”主要是通过吸血鬼的复活与不死特性完成的,在无意识中通过想象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危机。
三、
首先,对现有文献资料的归纳发现,当下研究方向主要是从文化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对吸血鬼电影的解析,但是对吸血鬼形象的演变和解析缺少纵向的梳理,因此在吸血鬼形象研究这方面尚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此外,结合具体的研究工具对吸血鬼影片或影片类型转变的原因也具有可观的研究空间。其次,从电影叙事角度来看,以吸血鬼为代表的魔幻片风靡全球,魔幻题材类的影片具有一定的模式化趋势,例如,当下吸血鬼影视剧中的“三角恋”情结,“英雄救美”的情节模式等具有雷同化,这背后与受众审美接受有何内在联系也具有一定的研究空间。
【总结】
在新世纪到来后,全世界对吸血鬼文化的追求,已从《暮光之城》中可见端倪,亦反映出后工业时代整个社会群体的思想变革,人在机械化、信息化的丛林中寻找自身存在的价值,寻找爱情的价值,这与许多笔下的银幕中的吸血鬼何其相似?而吸血鬼长生不老的“超人”能力与英俊无比的外在形象,更迎合现代人内心深处的对于原始的向往。人们厌倦日复一日的繁重单调的工作,渴望突破生活的重负,需要一种精神的依托,而吸血鬼主角正满足了大家的需求。可以想见,未来我们看到的吸血鬼,会有更多的形象和内涵出现于不同的文学和电影艺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