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码头结构不合理,设施薄弱 港口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随着经济发展,码头结构现状 与需求出现新的不平衡。至今除洋山深水港外,上海港现有规 模条件己不满足航运发展需要,限制向国际航运中心转变,所 以需进行多元化产业开发。上海港处在激烈竞争环境中,近期 目标是建设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把大宗散货中转运输分流给 拥有深水条件的宁波—舟山港。 2、各港口间建设各自为政,货源种类类似,经济腹地重叠 在江苏省沿江地区港口间竞争激烈,特别是沿江下游;不 仅竞争货源,还有码头泊位建设,并形成“一城一港”,甚至“一 城三港”局面。由于集装箱货物比其他货种费率高,所以各地 都上集装箱码头项目,估算货源时,经济腹地重叠。而从国外 经验看,相邻港口间可依自身特点,差异化经营。 3、港口土地和岸线资源市场化不足 随着长三角经济发展,需使用岸线单位变多,岸线资源相 对缺乏。而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岸线无偿划拨或低价使用;加之 区域经济规划以技术和实物管理为主,产权管理薄弱;在岸线置换等没 相应法规和岸线价值评估的方法。目前有些深水岸线被分割 只发挥 30%,功能利用存在深水浅用现象。有些部门为招商引 资随意出让,将岸线无偿供合资企业使用。 4、港口融资渠道有限 中外合资建设和经营码头业务,是当前港口民营化主要 形式。由于民营企业规模弱小,大型港口资产规模较大,所以 进入港口领域的民营资本集中在沿海中小港口和内河港口,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港口集团尚未形成。现代港口业生产逐步 市场化,并开始将国际多式联运与全球综合物流纳入其中,企 业应多尝试混合性融资。 5、软环境不佳 建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不仅“硬件”下功夫,港口软环境 也重要。海关监管模式、通关效率尚待完善。船代等服务业开 放不够,查验设备更新缓慢,燃油等综合服务能力弱,建设电 子口岸所涉及港务等部门未形成完整的口岸物流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