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者差异理论
艺术受者纷繁复杂,不可能完全一样,铁板一块,相反,彼此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个人差异理论,1946年由卡尔·霍夫兰首先提出,后经德弗勒修正而形成。这一理论认为:“受者成员心理或认识结构上的个人差异,是影响他们对媒介的注意力以及对媒介所讨论的问题和事物所采取的行为的关键因素。”艺术受者每一个人不仅表现出来自先天和后天的个体特性不尽相同,如性别、年龄、兴趣、爱好、性格、文化知识、艺术修养、美学观、政治观、价值观等,而且心理机制、行为动机、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等也有很大差异。因此,这些心态各异的受者在接受同一艺术信息时,其反映就会干差万别:不同的艺术信息会被不同的艺术受者所选择,接受,理解和记忆。举例来说,对于青春偶像剧,少年男女趋之若鹜,而年老沧桑者则无动于衷;听《黄河大合唱》、《在松花江上》,革命前辈热血沸腾、声泪俱下;听刘德华、张学友唱歌,追星一族“刀山可上,火海敢闯”。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决定了不同艺术受者的艺术选扦-
如果给受者差异具体分类,德弗勒认为不外乎有五种,包括心理结构;先天个性;立场观念和信仰;认识理解;信息选择和诠释。受者存在的五种差异,要求艺术传播之前,传者需根据不同受者特点,选择适当的艺术内容和传播方式,否则就会影响传播效果或遭受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