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正刑,不外乎有这么主要三样:死刑,肉刑,徒刑(流刑也算是加强版的徒刑)。死刑主要是问斩,赶上暴脾气的王朝或君上,车裂活剐都可能;肉刑主要是打板子、刺字,也有割鼻割耳割舌头、割小JJ;徒刑主要是劳役,没的说,拼命干活吧。
“徒者奴也,盖奴辱之。”徒刑和肉刑相比,更能创造经济效益,为后世的君上越来越多的采用。
我们看《水浒传》,宋江、林冲们动辄被刺配,带着屈辱的记号发配外地牢城营,去了干吗?干活!平时修建城池等各种军事水利基建项目,挖矿冶铁,垦殖开荒,战时搞搞运输,甚至直接走向战场,总之不能让你闲着。当然,使上银子后往往能换一个轻松的工种,比如看管草料场、做个小监工头什么的。
流放边疆也叫流刑,相当于加强版的徒刑,也可以被视为是针对死刑犯的仁慈刑罚,流放到边疆以后,仍然是要劳役的。
假如你经常看美剧,有很多监狱的画面,大家三三两两关在格子间里吹吹牛皮、锻炼锻炼身体,古代中国为什么不采取这样的“徒刑”方式?
生产力的水平摆在那里呢,地主家没有余粮,国家更没有预算去养活罪犯。当兵的有时候都需要垦殖开荒,你做罪犯的还想要白吃,那大家一合计,干脆都去当囚犯好了。
国家通过这种方式榨取罪犯的劳动力,既惩罚了罪犯,又不需要付出成本,甚至还能创造一些经济效益,同时还巩固了国防建设。这是很好算的一笔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