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了四个与霸王别姬有关的场景:四面楚歌、霸王_姬、项羽突围、乌江自刎。在场景一和场景二中,项羽身在楚军垓下大营,虽说“兵少”,但也只是相对汉军的重兵而言。《史记·高祖本纪》中说垓下之战时“项羽之卒可十万”,虽然经过此前与汉军的拼死搏杀会有所损失,但到被围时为止,汉军还没有对楚军构成歼灭性打击,因此守卫在垓下大营的楚军至少还有数万,否则汉军也不用唱什么楚歌了,大军直接一拥而上灭了项羽即可。而且后来知道项羽率800余骑出逃后,汉军只派了5000骑去追,若不是垓下大营中还有大量楚军英勇奋战,刘邦是不会如此不把项羽放在心上,让五六十万大军在营中睡大觉的。 然而,到了场景三和场景四,项羽“直夜溃围南出”时,身边却只带了“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那么其他在垓下大营的几万楚军到哪里去了呢?只有一个解释——他们被项羽抛弃了。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说整场垓下战役中,汉军“斩首八万”。考虑到楚军一共也就是10万人,可以说基本上全军覆没,除了个别侥幸逃走和数千至万余人被俘之外,其他都血洒疆场了。垓下一战中,10万楚军竟然死了8万,而又没有任何刘邦杀俘的记载,足见楚军战斗之英勇顽强。 与英勇的楚军官兵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表现得如此怯懦的项羽。要知道,在垓下大营中的项羽还远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他手下还有数万精锐之师,江东还有广阔的天地,汉军的围困看起来也不太严密(否则不会直到天亮才发现项羽突围),他是完全可以率军突围,再谋求卷土重来的。曾经一度英勇无敌的项羽为什么在垓下表现得如此不堪?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测,项羽一生纵横疆场,从来没有经受过挫败。然而,在垓下他平生第一次兵败被围,这对他肯定会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再加上四面楚歌和与虞姬离别的刺激,当众“大惊”和“泣”的项羽很可能已经陷入精神崩溃的境地(否则作为一个三军主帅,他是绝不应该当众有这样的行为的),一曲《垓下歌》充分反映出了他绝望的内心世界。一向偏爱感情用事的西楚霸王,终于完全丧失了理智和勇气,做出了弃军而逃的决定。项羽最终“不肯过江东”的决定,很可能就是针对自己弃军而逃的这一行径而言。 分析到这里,霸王别姬的真相已经很清楚了,简而言之,就是一场项羽在战事不利的压力下,在汉军心理攻势面前,精神崩溃,弃军而逃,最终自刎谢罪的丑剧。然而,在太史公司马迁的生花妙笔之下,通过突出局部(别姬、突围、自刎)、无视整体(弃军而逃的性质、剩余楚军的命运)的方式,竟把一场丑剧装裱成了一曲壮丽的英雄史诗,造成了这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虚假报道,懦夫成了英雄,真正的英雄却被遗忘,那8万抛头颅洒热血的楚军将士地下有知,情何以堪啊! 来源:作文评点报·高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