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豆腐的由来和做法是什么啊?

好想知道哟
2025-04-03 11:23:4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臭豆腐的由来】

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是怎样的一个由来呢?相传清朝康熙八年,由安徽来京赶考的王致和金榜落第,闲居在会馆中,欲返归故里,交通不便,盘缠皆无;欲在京攻读,准备再次应试,又距下科试期甚远。无奈,只得在京暂谋生计。王致和的家庭原非富有,其父在家乡开设豆腐坊,王致和幼年曾学过做豆腐,于是便在安徽会馆附近租赁了几间房,购置了一些简单的用具,每天磨上几升豆子的豆腐,沿街叫卖。时值夏季,有时卖剩下的豆腐很快发霉,无法食用,但又不甘心废弃。他苦思对策,就将这些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寻得一口小缸,用盐腌了起来。之后歇伏停业,一心攻读,渐渐地便把此事忘了。

秋风送爽,王致和又想重操旧业,再做豆腐来卖。蓦地想起那缸腌制的豆腐,赶忙打开缸盖,一股臭气扑鼻而来,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用口尝试,觉得臭味之余却蕴藏着一股浓郁的香气,虽非美味佳肴,却也耐人寻味,送给邻里品尝,都称赞不已。

王致和屡试不中,只得弃学经商,按过去试做的方法加工起臭豆腐来。此物价格低廉,可以佐餐下饭,适合收入低的劳动人食用,所以渐渐打开销路,生意日渐兴隆。后经辗转筹措,在延寿街中间路西购置了一所铺面房,自产自销,批零兼营。据其购置房屋的契约所载,时为康熙十七年冬。从王致和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臭豆腐以后,又经多次改进,逐渐摸索出一套臭豆腐的生产工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更好,名声更高。清朝末叶,传入宫廷。传说慈禧太后在秋末冬初也喜欢吃它,还将其列为御膳小菜,但嫌其名称不雅,按其青色方正的特点,取名“青方”。

【地区差异】

臭豆腐在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制作方式和食用方式均存在地区上的差异。长沙和绍兴的臭豆腐干相当闻名,但其制作以及味道均差异甚大。长沙的臭豆腐以火宫殿为官方代表,毛泽东、朱镕基等曾光临并夸奖,美国《食品》杂志也亲临采访。火宫殿选用上等黄豆做成豆腐,然后把豆腐浸入放有冬笋、香菇、曲酒、浏阳豆豉的卤水中浸透,表面会生出白毛,颜色变灰。初闻臭气扑鼻,用油锅慢慢炸,直到颜色变黑,表面膨胀以后,就可以捞上来,浓香诱人,浇上蒜汁、辣椒、香油,即成芳香松脆、外焦里嫩的臭豆腐。长沙街头也有很多民间制作臭豆腐的能手,深受民众的喜爱。绍兴油炸臭豆腐是用压板豆腐切成2.5厘米见方的块,放入霉觅菜梗配制卤中浸泡,一般夏季浸泡约6小时,冬季浸泡约2天,然后捞起,用清水洗净,晾干水分,投入五成热油锅中炸至外脆里松即可,颜色为黄色,可蘸辣酱吃。武汉街头的臭豆腐多以“长沙臭豆腐”为招牌,但制作方式并不相同,是用铁板浇油煎,中不空并且为淡黄色。天津街头多为南京臭豆腐,为灰白豆腐块油炸成金黄色,臭味很淡。
北京闻名的王致和臭豆腐为臭豆腐乳,与南方流行的臭豆腐干是两种不同的食品。王致和臭豆腐乳不能油炸,为馒头和大饼等面食的配品,并曾经为慈喜所喜爱,并赐雅名“御青方”,简称青方。

【臭豆腐的制作】

臭豆腐是以含蛋白质高的优质黄豆为原料,经过泡豆、磨浆、滤浆、点卤、前期发酵、腌制、灌汤、后期发酵等多道工序制成的。

(1)制豆腐 将黄豆用水泡发,泡好后用清水洗净,换入清水20~25kg,用石磨磨成稀糊,再加入与稀糊同样多的温水拌匀,装入布袋内,用力把浆汁挤出,再在豆渣内对入沸水拌匀后再挤,如此连续豆渣不沾手,豆浆已挤完时,撇去泡沫,将浆汁入锅用大火烧开,倒入缸内,加进石膏汁,边加边用木棍搅动,约搅15~20转后,可滴上少许水,如与浆混合,表示石膏汁不够,须再加进一些石膏汁再搅。如所滴入的水没有同浆混合,约过20min后即成为豆腐脑。将豆腐脑舀入木盒内,盖上木板,压上重石块,压去水分,即成豆腐。 做臭豆腐,豆腐要是特质的,压得比我们一般吃的豆腐要硬,但比豆腐干又软。

(2)发酵 将做好的豆腐一板一板地上架,木质架子可以放十几层豆腐,中间可通风,抹上盐,点上霉菌(菌种溶化在水中,用手指蘸了弹在豆腐上),在无阳光直晒的通风房间里放两至三天,夏天屋中气温可在32度上下,豆腐会长出一寸长的白毛,即霉菌。

(3)发酵后的处理 将青矾放入桶内,倒入沸水用棍子搅开,放入豆腐浸泡2h左右,捞出豆腐冷却。然后将豆腐放入卤水内浸泡,春、秋季约需3~5个h,夏季约浸泡2h左右,冬季约需6~10个h,泡好后取出,用冷开水略洗 ,沥干水分即可。(卤水制法: 以用豆豉2.5kg为标准计算,须加清水15kg烧开,过滤后,在汁水内加碱1500g浸泡半个月左右,每天搅动1次,发酵后即成卤水。 )

(4)根据不同地区的口味和特色,再进行加工。

【臭豆腐的吃法】

毛豆煎臭豆腐
做法:臭豆腐洗净,切成小块,漓 干水分。毛豆剥壳去衣。油锅烧热, 将臭豆腐下锅炸至金黄捞起。锅内 留少量油,烧至八成热,下毛豆翻 炒至熟,再将臭豆腐倒入加少许水, 加盐、味精,待汤汁收干后装盘即可。

清蒸臭豆腐
材料:臭豆腐四块,酸菜二片,大豆芽四两,冬菇六只,红辣椒一只,芫茜适量。
调味:麻油,黑醋,盐,酱油,糖各适量。
做法:酸菜,冬菇,红辣椒切丝。芫茜切碎。豆腐放碟或碗内加入调味及酸菜丝等,中火蒸约十分钟,洒上芫茜碎即成。

麻辣臭豆腐
材料:
绞肉、臭豆腐(A料)香菇、虾米(泡软切末)、大蒜、辣椒、葱(切末)、(调 味料)辣椒酱、酒、糖、水、酱油均适量
作法:平底锅倒少许油,开中火,将A料及绞肉入锅炒香后,放入臭豆腐及调味料、水(盖过臭豆腐即可)盖上锅盖煮滚至臭豆腐熟透,入味即可。

肉酱蒸臭豆腐
材 料:1. 广香肉酱1罐2. 臭豆腐6块3. 毛豆仁2大匙4. 红辣椒1条
调味料: 1. 酱油膏1大匙
作 法: 1. 将臭豆腐洗净切成4块。2. 毛豆仁洗净,红辣椒切片。3. 广达香肉酱与调味料加上毛豆仁与红辣椒搅拌均匀。4. 臭豆腐排盘后,将作法3淋在上面,用猛火蒸约15分钟即可。
备 注: 素食者可将广达香肉酱1罐改用广香吉丁酱2罐。

如今,南京、绍兴、湖北、安徽、天津、云南等地都有臭豆腐,口味和做法也随着当地的饮食习惯而不同。除了油炸之外,还有黄山的蒸臭豆腐、云南的鸭油臭豆腐、烤臭豆腐干等等。

回答2:

臭豆腐的由来
阿刘
清朝康熙年间,一个名叫王致和的人,在北京前门外延寿街开了一家豆腐坊。一年夏天,王致和因要给儿子娶媳妇,急等着用钱,就让全家人拼命地多做豆腐。说也不巧,做得最多的那天,来买的人却最少。大热的天,眼看着豆腐就要变馊。王致和非常心疼,急得汗珠直滚。常言道:“急中生智”。当汗珠流到嘴里,一股咸丝丝的味儿,忽然使他想到了盐。他怀着侥幸心理,端出盐罐,往所有的豆腐上都撒了一些盐,为了减除馊味,还撒上一些花椒粉之类,然后把它们放入后堂。过了几天,店堂里飘逸着一股异样的气味,全家人都很奇怪。还是王致和机灵,他一下子想到发霉的豆腐,赶快到后堂一看:呀,白白的豆腐全变成一块块青方!他信手拿起一块,放到嘴里一尝:吓,我做了一辈子豆腐,还从来没有尝过这样美的味道!王致和喜出望外,立刻发动老婆孩子,把全部青方搬出店外摆摊叫卖。摊头还挂起了幌子,上书:“臭中有奇香的青方”。市人从未见过这种豆腐,有的出于好奇之心,买几块回去;有的尝过之后,虽感臭气不雅,但觉味道尚佳。结果一传十,十传百、不到一上午,几屉臭豆腐售卖一空。消息传进皇宫,勾起慈禧太后的馋虫来。一日,她半夜用膳,忽然要吃小窝头就臭豆腐,立即遣人到王致和豆腐店买青方。自那以后,王致和的臭豆腐名气大振,买卖也越发兴隆了。后来,许多豆腐店效法王致和,都做起臭豆腐来,但生意终不及王致和豆腐店。于是,也纷纷打起“王致和”的字号,以假冒真,为的是扩大销路多赚钱。以前北京到处都是“王致和豆腐店”,就是这样形成的。

回答3: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苦,年轻时做过长工、乞丐,他在艰苦的生活中与豆腐结下了不解之缘,据传有几道豆腐名菜都与他有关。

徽州“虎皮毛豆腐”是安徽驰名中外的素食佳肴,是以当地特产毛豆腐(长有寸许白色绒毛)为主料,用油煎后,佐以葱、姜、糖、盐及肉清汤、酱油等烩烧成。上桌时以辣椒酱佐食,鲜醇爽口,芳香诱人。相传,朱元璋幼年在一家财主家做苦工,白天放牛,晚上还要和长工们一起推磨做豆腐。后来被财主辞退,只能过着沿街乞讨的生活。那些长工们十分同情朱元璋,每天偷了些饭菜和鲜豆腐藏在草垛里,让朱元璋悄悄取来吃。有一天,朱元璋去外地行乞,几日未归,回来后,发现豆腐上长了一层白毛,但是,他饥饿难耐,只好煎了就食,不料可口异常,后来朱元璋做了反元起义军的统帅,一次率十万大军途经徽州,令炊厨取当地溪水制作毛豆腐犒赏三军,从此,“油煎毛豆腐”很快在徽州流传,成了美味可口的传统佳肴。

“凤阳酿豆腐”是安徽沿淮地区颇有名气的传统名菜,具有色泽橙黄,味似樱桃,外脆内嫩,鲜美清爽的特点。相传,朱元璋幼时家贫靠乞讨度日。一天,他在城里一家饭店讨到了一块酿豆腐,吃后觉得滋味很好,便时常去讨吃,那家饭店厨师黄氏孤苦伶仃,十分同情朱元璋,时常把剩下的豆腐留下等他来吃,朱元璋十分感激。他做了皇帝后,便下令把那家饭店的黄氏厨师请进宫里当御厨,专做这道菜给他吃,宫中大小宴席都用此菜宴请宾客,从此,“凤阳酿豆腐”驰名于世,历史上曾列为“贡菜”。

在清代吴骞的《拜经楼诗话》中,引用了明代的一个故事。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子孙后代的千秋基业,他要求子孙生活崇尚节俭,不能忘记却稼穑之艰辛。他自己也身体力行,每天早晚两餐都要上一味豆腐,这成为了明代皇室宫廷御膳的定制。

回答4:

学习学习!!

回答5:

臭豆腐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