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寺的山门朝南,面对象山,游人在此展望,富有大江东去,群山西来之感。山门高度虽然不大,但颇为古色古香,庄严典雅。门前有一对明代石狮在镇守山门,威武森严。门楣上有焦山定慧寺匾额,为茗山老法师亲书。山门两旁悬挂有一副颇有气魄的楹联: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在山门迎面的照壁上有明代进士胡缵宗所题的海不扬波四个大字,显示了佛教世界清平之意。走进山门,穿过天王殿,定慧寺天王殿前有一座木结构的古式方亭,亭中竖立一块石碑,碑面上刻有乾隆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来焦山时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因是皇帝手书刻碑建亭,故名御碑亭。大雄宝殿是定慧寺的主体建筑,仍保持明代风格,屋顶雕龙描凤,图案精美,国内外罕见。殿堂金碧辉煌、巍峨壮观。殿内有一盏长明灯高悬在半空,清康熙皇帝所写的香林两个大字闪烁于烛光香烟之中,充满着庄严肃穆的气氛。大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药师、弥陀三尊大佛高座在莲花宝座上,面容和蔼慈祥、庄严肃穆。大殿两旁分别排列着十八罗汉像,造型生动,姿态各异,脸容不同,个个神采奕奕、栩栩如生。主佛的背后,为海岛--善财求法壁塑。海岛正中为观世音,左善财,右龙女分别守卫在两旁。其它神仙分布在海岛各处,这些佛像是根据佛教《华严经》的善财五十三参的传说来塑造和布局的。整个海岛图表现了学佛修行的过程,透出佛国的庄严。大殿前还有两株近500年的人称活化石的银杏树,高大参天,虽然历经千载风霜,却仍然枝叶繁茂,雄姿不减当年。明代银杏,春华秋实,至今依然果实累累,不愧为焦山一大胜景。在大雄宝殿西侧的院里,有一口人工井,号称东泠泉,相传是焦光炼丹取水之处,亦称炼丹井。
定慧寺东的观澜阁是乾隆皇帝南巡时逗留的行宫,是一座精致小巧的古雅庭院,行宫为两层建筑,古代阁外惊涛骇浪,波澜壮观,潮声振天,故名观澜阁。阁前有一排古枫杨挺拔秀丽,楼上下东、南、西三面是明窗若镜,在楼上长廊观赏江景,视野开阔,近看花木扶疏,远眺江波汹涌,白云隐逸,群山急秀,真是一幅美妙的图画。
华严阁位于定慧寺西南,面临大江,背倚峭壁,是一座两层楼的临水建筑。华严二字出于《华严经》,比喻这里是百花齐放,包罗万象的胜境。楼上厅堂正中挂有一片浮玉,十分江景的对联,对登楼观景有画龙点睛之妙。华严阁是赏月的佳地,金色的秋夜,是焦山最富诗意的十六景之一。每当皓月当空,江上银涛万倾,波光粼粼,碧空如洗,交辉相映,蔚为奇观。仿佛置身于水晶宫,恍若进入仙境。在华严阁门北边的花墙上嵌?quot;龙飞凤舞四个大字,是清代的两江总督徐传龙的手迹。相传每逢五月端午节,为了奠祭爱国诗人屈原,镇江居民在此赛龙舟,这时焦山上百鸟惊鸣,直飞云霄。龙飞凤舞四个字就是对当年这热闹场面的描绘。华严阁东侧有一个小山洞,人称安隐岩,洞口石壁上嵌有苏东坡的石刻画像和焦山十六景咏诗,可见焦山景色之胜。
吸江楼耸立在焦山东峰绝顶,原名吸江亭。吸江楼位于焦山东麓的绝顶。楼上四面开窗,临窗远眺,江江浩瀚,尽入眼底,江涛激浪似与人呼吸相应和,故有此名。因亭内四面有木雕佛像,所以又叫四面佛亭。楼呈八角形,整个结构为水泥仿木,有楼梯盘旋而上,回廊四通,八面有景。楼为两层,上层横额题有吸江楼三字,底层横额写有江山胜概四个大字。登楼远眺,大江南北旖旎风光,佳处妙景尽收眼底。江北碧野辽阔,纤陌纵横,一望无际,江南苍翠青山,连丘叠嶂。此外视野广阔,气象万千,令人精神顿爽。若夏日清晨登楼观日出,别有风味,历来为游人所称道。
在吸江楼之西不远处,焦山双峰之阴的别岭上,绿竹幽林掩映着一座四合庭院,称别峰庵。别峰乃是指该岭有别于焦山山顶的主峰(东峰和西峰)之意。清代大书画家、诗人郑板桥当年曾在这里读过书,别峰庵因此名闻遐迩。别峰庵始建于宋代,宋代高僧佛印法师有诗云“绝顶无寻处,何人为指南。回头见知识,原在别峰庵。明人章诏又有诗云:竹密凝无路,云开忽到门。转看诸院子,独见一峰尊。深山孤寺,人迹罕至的别峰庵,庵内北侧有小斋三间,天井中有一花坛,桂花树两株,修竹数竿,环境清雅幽绝。这里就是世称诗、书、画三绝的清明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于雍正年间在此攻读之处。现在过道门头上题有郑板桥读书处的横额,门上还保留着当年郑板桥手?quot;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对联,面对此情此景,缅怀书屋故人,不由使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感慨。
由此向西,经百寿亭蜿蜒南下,就到了焦光三拒御诏不肯出仕的三诏洞。相传是东汉末年焦光(先)弃官隐居在此。焦光学术高深,精通医学。他生活清贫,衣食简朴,以樵柴为生,终年为周围渔民诊治。当年汉献帝刘协曾三下诏书请焦光出山做官,他不愿和腐败的朝廷同流合污,世称三诏不起;后人为了纪念这位隐士,将此洞称为三诏洞,改樵山为焦山。三诏洞,洞门面江,洞内塑有焦公座像,身作隐士服,脚穿草鞋,右手执书卷,仪表大方,正襟端坐,形象生动。由三诏洞西行,沿石级而上,半山腰有一座六角亭,是明代天顺治年间所建。亭名取自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的诗意。登亭远眺,只见白水青山,江山景色荟萃于此,自然壮观美丽。亭柱上刻有三副楹联。其一云:江天共一览,心迹喜双清;其二云:砥柱镇中流,此外好穷千里目,海门吞夜月,何人领取大江秋;将焦山的景色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亭旁有千年六朝古柏,挺拔潇洒,似矫龙昂首,顶天立地,至今还枝叶茂盛,苍翠葱郁,自成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