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论语》一例

2025-05-01 04:05:3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如何读懂《论语》一例
丁启阵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正确理解这一章的内容,关键在三个字:适、莫、比。问题是,对这三个字的理解,历来有分歧:
适,有敌(匹敌,仇敌)、厚(亲厚)、可、专主等说法;
莫,有慕(敬慕,贪慕)、薄(漠然)、不可、不肯、定等说法
比,有密、亲、从等说法。
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怎么办?
杨伯峻先生采取的是回避策略,回避具体矛盾,翻译成:“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样干,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干,只要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样干。”这当然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是,绕口令似的句子,一些读者可能会被绕晕了。另外,来来回回都是一个“干”,也不够文雅。总之,杨老先生的办法不可取。
我这里提供一种解读《论语》的办法:先抓重点内容,再确定关键词词义,然后找句法对应词,以反义或同义关系进行逆推。
本章的重点内容,当然是“义之与比”。凑巧的是,“比”的理解分歧较小,密、亲、从,差别不大。因此,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只跟道义亲近,或只服从于道义。
接着,使用反义逆推法(为什么是反义逆推法,而不是同义逆推法,根据的是,重点内容所在分句跟其他分句之间语义有否定、肯定之别,即“无……,无……,……也”,前后是对立关系),解读“适”和“慕”。当重点是“只跟道义亲近”时,关键词“比”的反义是疏远、漠然;当重点是“只服从于道义”时,关键词“比”的反义是敌对、不可。因此,这一章可以有如下两种解读:
君子对于天下之事的态度,不疏远,不漠视,只跟道义亲近。
君子对于天下之事的态度,不敌对,不否定,只服从于道义。
至于这两种解读,哪一种更合理,更恰当呢?凭我个人语感,偏向于前者。后者语气似乎有些偏激,不如前者平和;前者更符合中庸之道。不知为什么,我忽然联想起薛宝钗那把金锁上的四个字:不即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