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话题作文教学的几点感悟

2024-12-03 21:51:0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学科正在积极地实施新课程改革。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例外。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认为作文太难写,考场作文也拿不了高分,从而对作文失去了信心,不乐于写作文。原因何在?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经过多方面学习和研究,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作文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要精心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解决学生“想写”的问题
作文教学难,先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想它、爱它的欲望,没有***和兴趣;再是学生觉得没有什么可拿来写的素材,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后就是学生不知道如何才能写出一篇上乘的文章。因此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便显得更为重要了。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
1.联系教学实际,将作文表达融汇在有趣的课堂中。有位哲学家这样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所以作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如演讲比赛、诗歌朗颂比赛、古诗词欣赏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锻炼他们的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让他们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
2.不要轻易规定命题作文,束缚学生的个性。学生是最具有个性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表现自己眼中的世界。当今的高考作文已由原来单纯的命题作文转变成为个性化的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命意作文),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根据自己对材料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这就
要求考生注重审题立意,吃透材料,做到心中有底。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所说的“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例如一些有趣的课文结尾意尤未尽,可以有多种发展的可能,这时可让学生续写,因为有前边故事情境,学生容易发挥想象完成写作。还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利于写作的情境,如就某事发表评论或故意制造小小的意外临场作文等。
作文是一种创造活动,如果老师对学生的束缚太多,会使思想僵化、语言贫乏、内容千人一面等。
所以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情感抒写中体验作文的快乐。
3.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活动当成是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就会有无穷的写作动力。学生写作的内容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教师应该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带领学生走出学校的小课堂,走进社会的大课堂,把学校和社会联系起来,牢固树立“生活是写作的唯一”的写作理念,引导学生放眼天下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提倡写生活的真实。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地表达熟悉的生活,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说我思,用我手写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