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刘备集团中,魏延和姜维都是很重要的人物,后期成了诸葛亮的左膀右臂。他们彼此各有优劣长短,在评价他们的时候,不应褒彼贬此,以偏概全。对于这两个人,诸葛亮都十分看重。但是,不可否认,最后诸葛亮还是把天平倾斜到姜维一边。诸葛亮这么做,是从维护蜀汉政权的大局考虑,无可厚非。因为,诸葛亮作为蜀国最高行政长官,身负先帝托孤之重任,他必须要全面考量接班人。弃魏延而用姜维,正是明智之举。
魏延的出身很低微,他能从军队的最底层,一步一步走到高级将领的位置上,完全是凭着真才实学,一刀一枪打拼出来的。《三国志.魏延传》说他:“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部曲在三国时代,就是自己招募的私人武装。那时天下大乱,谁有实力,就可以竖起招兵旗,拉人入伙,整编成自己的私家军队,抢占地盘。家中生活困难,没有饭吃的穷人家孩子,为了混口饭吃就加入到这样的队伍里。“部曲”带有半奴隶性质,对主人有一种人身依附关系。魏延就是这样成为了刘备的“部曲”,算得上是刘备的老部下,一个地位低下的部下。当了“部曲,基本上一辈子就是个大头兵,难有翻身之日,个别才能出众者除外。好在魏延很能打,在刘备这个私企公司里,给老板打工,有吃有喝,自然要为老板卖命,他“数战有功”,脱颖而出。
刘备没有亏待这名好员工,魏延由士兵转为干部,跻身于军官行列。对于老部下的表现,刘备自然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毕竟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是块好钢,要用到刀刃上。果然,刘备表现出了他对魏延的信任和倚重,这种信任让资历地位都远远超过魏延的将领,尤其是刘备的三弟张飞既吃惊又不满。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抜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单位有空缺,而且是个重要的岗位,自然是大眼瞪小眼,都在心里惦记着。张飞在群众中的呼声比较高,他自己掂量一下,也非己莫属,不免沾沾自喜。可是,当正式宣布任命决定的时候,张飞落选,魏延胜出,顿时“一军尽惊”,相信张飞更是惊诧不已了。
刘备让魏延当着众位大臣讲几句就职感言,谈谈今后打算。魏延新官上任三把火,豪气冲天地表态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魏延当着一干文官武将,用了一个“吞”字,直视曹魏军谋臣战将如无物,尽是白痴。同时,也让在场的官员们心里隐隐不舒服,难道只有你魏延行,我们都不行?暴露出魏延外露张狂的性格。
不可否认,魏延很有军事才能,屡立战功。胆子大,敢冒险。他还为诸葛亮出过一招险计,就是出奇兵由秦岭子午谷,直捣长安,以建奇功。诸葛亮认为这个计策太冒险,,予以否决。魏延颇为不满,“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轻易冒险,动辄冲动,这可不是一个好的领导者应具有的素质。
确实,在魏延身上优点与缺点同样突出,这让诸葛亮很为难。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这是好的一面,是个带兵的好手。不好的一面是魏延“性矜高,当时皆避之”。魏延恃勇矜功,性情傲慢,这对一般下属或许不会怎样,但是他对待同僚也是经常耍横,特别是对丞相长使杨仪,更是势如水火,这就实在太过分了。
《三国志.费祎传》载:“值军师魏延与长使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这时魏延的做法,简直就与街头混混无异。总经理主持开会,副总经理拿着刀恫吓另一位有不同意见的副总经理,这实在不是一个高级领导干部所为。
诸葛亮面对这样两个尿不到一块的左膀右臂,,不头疼才怪, “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诸葛亮对魏延与杨仪恨铁不成钢,在他们两个人窝里斗的时候,诸葛亮作为领导显然不难拉偏架。要端平这碗水,还真得有水平。这碗水诸葛亮端得平,可是诸葛亮死后就无人端得平了。于是,一场灾难降临了。在撤军的问题上,魏延与杨仪产生严重分歧,导致内讧。魏延不顾大局,烧断栈道,实在不该。杨仪杀掉魏延,亦不可恕。蜀国从此雪上加霜,摇摇欲坠矣。
魏延、姜维,蜀汉后期最厉害的两个猛人,武力值极高,而且能征善战,皆为可用之才。但在诸葛亮眼中,这两人有天渊之别。对魏延,诸葛亮甚至有杀之而后快的想法;对于姜维,诸葛亮却是选为接班人,大力培养。之所以这样,原因有三:1、魏延年龄偏大,2、魏延桀骜不驯,3、魏延性格跋扈。
1、魏延年龄偏大。
魏延具体的出生年月,难以考证,但我们可以根据相关史料推算出魏延的年纪和诸葛亮相差不大。魏延归附刘备的时间是建安十六年,那年诸葛亮30岁。魏延归附刘备之前,跟刘琮、韩玄等人混过,而且有一定的功劳。他归附刘备时,是自带队伍的,证明混得很不错。三国、一个出身平庸的人,想混出头,是需要时间的。由此可知,魏延归附刘备之时,年龄起码20+。也就是说年龄和诸葛亮差不多。因此,从年龄来讲,魏延已经没有太多的培养价值了。
2、魏延桀骜不驯。
魏延的桀骜不驯,是出了名的。诸葛亮见到他人时,就认为他是反骨仔,欲除之。魏延,在军事上,经常和诸葛亮有冲突,认为诸葛亮是个胆怯之人,阻碍自己建功立业。对面如此不服管教、经常冲撞上司的人,再大度的上司,也不会喜欢这样的人,更加不会培养他作为接班人。
3、魏延性格跋扈。
魏延性格跋扈,也是臭名昭著,远播千里,远在东吴的孙权都听说过他性格跋扈的恶名。作为一个合格的领袖,必须能够团结绝大多数人和力量。魏延的性格,嚣张到没有朋友,得罪几乎所有的人。这样的性格,是不合适做领袖的,所有诸葛亮不选魏延作为接班人。
不好意思,诸葛亮的第一顺位接班人是蒋琬,第二顺位接班人是费祎,除此之外,就没有了,至于姜维与魏延,只不过是诸葛亮器重的武将罢了,接班人还远远谈不上。
诸葛亮在蜀汉的职务是丞相领益州牧,不仅是朝廷的百官之首,同时还是益州的父母官,不仅掌握朝廷政权,同时手握蜀汉兵权,诸葛亮为自已选接班人,一定是个能居中把持、稳重忠厚的人,绝不可能是个四肢发达、勇猛过人的武将。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历来就是文官主政,武将辅佐,如果让武将主政,那么这个政府即使不被篡位,也一定是个军政府。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道德水平自然不用说,比一般人强太多,而以德选官的传统自然也会影响诸葛亮,所以杨仪比蒋琬更有才能,却得不到重用,因为诸葛亮看透了杨仪的性格: 睚眦必报、恃才自傲。所以杨仪作为当时在军中依次于诸葛亮的文官,带领大军回到成都后,便不再重用。
所以诸葛亮选中的接班是蒋琬、费祎,老成持重、顾全大局、为人正派、居中调停是蒋琬和费祎共同的特点,也是诸葛亮看中他们的地方,而且他们还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骨干成员,这个身份保证了他们执政的合法性,这也是蜀汉政治生态决定的,谁也改不了。
姜维是魏国降将,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投降,诸葛亮发现姜维的才能,因此得意重用他,在姜维投降的第二年,就任命姜维为征西将军,并统领五千虎步军,以降将身份做到这个地步,仅仅二年时间,姜维确实是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
与姜维不同的是魏延,魏延是以刘备的部曲身份,以数历战功得到刘备的破格提拔,成为镇守汉中的封疆大吏,直到刘备去世,魏延一直镇守汉中。
诸葛亮掌权后,直到去世前,魏延一直是诸葛亮手下头号大将,没有之一,并且诸葛亮还处处维护魏延,魏延与车骑将军刘琰不和,诸葛亮责令刘琰向魏延道歉,魏延与杨仪不和,魏延经常拿着刀在杨仪脸前比划威胁杨仪时,诸葛亮并没有惩罚魏延,而是居中调停,其实没有惩罚就是维护,至少魏延是当时诸葛亮手下唯一能独当一面的大将。
如果拿姜维与魏延相比,只能将他们同事的时间段拿来比,当姜维是征西将军时,魏延已经是征西大将军,假节。而且在诸葛亮五次北伐过程中,魏延是立了大功的,魏延曾经以偏师入羌中,击败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等名将,第四次北伐,卤城之战中,魏延为先锋击败司马懿大军,还甲首三千,功劳已是不小,而姜维在北伐中,并无功劳。
虽然姜维在蜀汉后期官至大将军,成为蜀汉晚期能力最强的武将,并手握蜀汉军权,姜维十一次北伐中,大胜2次,小胜1次,平手4次,大败1次,小败1次,总的算起来就是3胜2负4平的战绩,也算不错,但这时的魏延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两人原本就不在一个起跑线上,若真要比起来两人的才能来,只怕魏延不输姜维。
不论性格原因的话,如果魏延在诸葛亮死后不作死,他就是蜀汉功劳最多,官职最高并有实权的武将,魏延是从基层靠着战功和能力一步一步升上来的,而姜维多少是靠着诸葛亮的提拔才升起来的,姜维在诸葛亮时期的功劳是没有记载的,或者压根就没有,仅仅是靠才能提拔的。
姜维在成为大将军后,对于汉中的防御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战略,姜维改变了诸葛亮时代汉中的防御战略,将诸葛亮时代的“御敌于国门之外”改为“国门不设防,诱敌深入汉中,围而聚歼”。
姜维作大将军时期,下令不在关中进入汉中的险要栈道设防,而是收缩兵力,集中防御,以汉、乐二城为依靠,放敌人进入汉中,然后以优势兵力断其补给,围而聚歼,达到大量杀伤敌军的目的,可是姜维忘记了一点,蜀弱魏强,蜀军少,魏军多,在263年的魏伐蜀之战中,正是姜维的这一战略,让魏军大量进入汉中,反而无法围歼,最终导致蜀汉灭亡,姜维是要负一部分责任的。
无论是姜维还是魏延,谁强谁弱,都不是诸葛亮考虑接班人的对象,毕竟一个降将,一个武将,都没有成为接班人的可能。
姜维的身份注定了不会成为蜀汉的重要人物,哪怕他身为大将军,也一样受到朝中重臣的牵制。虽然受到诸葛亮的提拔重用,可是重用归重用,注定永远融入蜀汉,也无法作为接班人。
因为魏延脑后有反骨,姜维则对蜀汉忠心耿耿,深得诸葛亮信赖。
因为姜维对蜀汉忠心耿耿,而且人品和性格都要比魏延好太多,并且做事懂得分寸知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