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怎么面对就业难问题

2025-04-27 05:20:5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生如何面对就业:

(一)把握就业行情

所谓“就业行情”,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政策“行情”。如今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已不再包分配,大学生要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 “自主择业”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自由就业”,不是想到哪儿就去哪儿,而是要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就业。国家对教育部所属院校、各部委所属院校、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范围,是有明文规定的,如果不了解这些政策,不把握这方面的“行情”,势必在就业中碰钉子。同时,各地方政府为吸引优秀人才和调控人才流向,对高层次的外地毕业生、下基层的当地毕业生都要出台一定的优惠政策,对外地专科毕业生大多要有一些政策限制(如北京、深圳等地多年来不接收外地专科生),掌握这方面的行情,同学们在择业时可少走一些弯路。

二是社会需求的“行情”。由于国内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等有利因素,今年的毕业生需求形势明显好转。这对新一届毕业生来说无疑是大好消息。但需求行情的好转只是相对而言。从总体上来讲,经济发展较快的中心城市和东部沿海城市的人才需求增幅较大,而内地和边远地区依然变化不大,非国有企业人才需求增幅较大,而国有企业的需求仍有限;涉及高科技产业的电子、通讯、计算机、机械等“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而基础学科和专业面较窄的“长线”专业毕业生就业比较难;毕业研究生比较抢手,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而专科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同学们把握社会需求的“行情”,具体分析自己所处的就业环境,是取得就业成功的重要前提。

(二)找准自己的位置

“双向选择”也好,“自主择业”也好,最后只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只能落实到一个具体的工作单位。所以,在择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是最为重要的。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首先要从搜集需求信息入手,信息越多,选择的余地越大;信息越可靠、详实,越有利于你的取舍。其次,要善于筛选信息。筛选信息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着眼,从主观来讲,要考虑自身条件适合哪些单位,比如:你所在的学校允许在多大范围内择业?你所学的专业适合那类工作?你在年级的综合排名怎样?你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适合从事什么工作?你在就业竞争中实力(如专业成绩、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社会活动能力、工作经验、科研或创作成果等)如何?从客观来讲,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经营状况、发展前景、人才结构、需求情况,都是在筛选时慎重考虑的因素,只有综合考虑种种主客观因素。才能使你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择业方向,进而通过“双向选择”落实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学会“包装”自己

大学生进入市场“推销自己”仅靠学校的牌子和自身的实力是不够的,必须学会先“包装”自己,包装不是伪装。在撰写自荐材料时弄虚作假,无中生有,不是党员写成党员,英语只通过四级,谎称通过六级考试,甚至伪造各种证书等等,这种欺世盗名的行为在往届毕业生中时有发生,一旦败露将遭到可悲的下场,同学们应引以为戒。包装也不是不分对象、不分场合的“实话实说”,你可能具备多方面优势但用人单位的性质和用人标准不同,对你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要讲究策略,根据对方“胃口”进行包装。不少同学印制自荐材料时往往用一套同一格式内容的复印件四处散发,这种求职很难收到理想效果。

(四)、掌握应聘的技巧

应聘是一门艺术,这一点已被求职者广泛认同。诸如应聘时如何包装,怎样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怎样与对方交谈等等,其中都有许多技巧。如果你忽视这方面的训练你就会吃亏。这方面你不妨找些书籍来看,也可咨询。良好的心态是应聘成功的关键,如果你对能否胜任这份工作都缺乏信心最好不要去应聘。良好的心态来自应聘的经验,初次应聘难免紧张,几场下来就会应付自如。所以,模拟训练对于调整心态十分有益。

(五)抓住择业良机

大学生就业有很强的时效性,把握时机对择业的成功很重要。早做准备很重要,但不宜太急。一般来说,元旦前后至春节前后是大学生求职的最佳季节。这段时间,就业信息多,招聘活动多,抓住这一时机落实工作单位是最明智的选择。错过这一良机,一方面好单位被别人占去,选择余地小;另一方面就业进入后期阶段,在招聘单位看来你是被挑剩的,择业成功率会降低。抓住择业良机贵在当机立断,以往一些毕业生的择业失利,往往是在该断决的时候犹豫不决导致与成功失之交臂。在择业中每个人都不可能找到一份十全十美的工作,只要在几个主要方面能比较满意就应不失时机,拍板敲定。择业受挫后不可灰心丧气,最重要的是及时调整择业期望值。择业的路刚刚开始,愿同学们未雨绸缪,早做筹划,祝同学们早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回答2:

年终岁尾,哈尔滨市一些婚介机构迎来不少女大学生,她们多是应届毕业的大学本科生,她们的征婚对象多为有房有车的成功男性。这一现象引起有关专家学者关注。他们认为,加强性别平等教育十分必要。

校园悄现“急婚”族?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女大学生就业难更加突出。因此,一部分女大学生试图通过婚姻来摆脱“就业难”困境。

来自黑龙江省婚姻家庭研究所的调查显示,2002年开始,哈尔滨高校中就有大学生通过婚介机构征婚,人数在增加。

相关调查显示,到婚介机构征婚的大学生,九成以上是应届本科毕业的女大学生,其中半数以上家不在省会哈尔滨。她们征婚的条件非常相似:寻求经济基础好、家底殷实、有车有房的当地成功男性。

记者采访了几位征婚女大学生。 

一位来自县城、承载着全家人希望的女大学生说,随着一次次被用人单位拒绝,她原先的就业理想渐渐淡去,“要在这个省会城市生存下去”成为当下最紧迫的事情。

这位女大学生说:“大学四年下来,花的都是家里的钱,如今毕业了,还不能养活自己,实在让人难堪……大学毕业就征婚,假如能够心随所愿,岂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吗?”

另一位女大学生认为,征婚并不意味着找不到真感情,感情是可以慢慢培养的,再说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生活便少了琐碎之事,这样的婚姻更加稳定。

还有一位女大学生认为,即便找到工作,也要面对结婚成家的问题,现在大龄“剩女”越来越多,其中不少是被工作耽误了。不如趁年纪轻有优势,赶快找到一位如意男士,把自己嫁出去。

高校应加强性别平等教育

黑龙江省女性学研究会理事长、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宇说,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婚恋观、就业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帮助大学生建立性别平等观念,不仅有利于推动女性与男性协调发展,也有利于促进男性自身的全面发展。

女大学生就业“四味药方”

针对女大学生就业和婚恋方面遇到的问题,黑龙江省社科院、省委党校、省妇联和省内30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开出了“四味药方”。

一,认知自我——准确定位是前提。

择业时,一些“硬件”固然重要,但能否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自我价值观的认知与形成有密切关系。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多数大学生趋向从众心理、信服权威,特别是女大学生,表现出较强的随动性,相对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与实践能力,因为在专业学习、社会工作、求职就业等方面,处于激烈竞争中,一些女大学生表现出过度的“女强人”心理。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的完善和提高。

事实上,每位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需要自觉强化自我认知意识,注重反思自身价值观的形成与变化过程,力争在多元化且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人生路。

二,对接社会——塑造自己是关键。

近年来,社会上“选人”、“用人”除对求职者进行表层知识、技能的考评外,通常侧重对求职者进行深层人格、态度、价值观的测量。但许多女大学生对这些内容不甚了解,平时很少认真思考,以至于在就业准备上显得浅显,导致个人就业准备与社会用人需求的不对接。

大学生应当学会利用高校资源,通过多种途径主动接触社会,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用心了解当今社会在“选人”、“用人”上的基本要求,同时,对自己有一个基本定位,并积极主动地做好相应的调整。

三,挑战传统——冲破牢笼拓空间。

女大学生就业难,其根源与社会传统和性别文化有很大关系,也与目前女大学生自身的职业取向、职业认知有关系。

相关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在职业取向上存在“刻板”现象,即在自身意识上,为自己划定的职业圈子,远远小于男大学生的范畴,这不仅限制了女大学生自己的职业选择空间,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莫等闲——面向需要路自宽。

作为女大学生,在“就业难”现实面前,不要消极等待。做好思想观念、求职理念、知识结构等多方面的准备,随时把握和捕捉机会,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回答3:

相信你一出来绝对会受到打击,首先必须要保持好心态,时刻在心里想:这只是暂时的,过了这段艰难时间,就会好起来的。其次,放下身段,现在我们是打工者,并不是学生了,现在我们要靠自己养活了。再次,要大胆去尝试,失败了也不要紧,起码我们有年轻的资本。基本上就那些啦

回答4:

先就业再择业,现在的环境要把自己放低身价,找个自己有兴趣的职业,最好能有自己的职业规划最好,慢慢做起。

回答5:

提高自己,等待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