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横跨两朝,四代帝王(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都不惜以战争解决的“高句丽问题”,就一定不能简单粗暴地用“疯狂”来解释了。
但是,说实话,我虽然很早就知道上述说法不对,但一直也没想到其他有说服力的解释,直到我看到了韩?N先生的《东亚世界形成史论》一书。初看起来,韩?N先生的解释也跟隋炀帝一样疯狂,他将三征高句丽视为大隋王朝重建“世界体系”的关键一步。通俗的说就是,高句丽不服从以隋朝为主导的国际秩序,试图和隋争夺东北亚的主导权。在当时搞定突厥的情况下,大隋在东亚的唯一敌人就是亦敌亦臣的高句丽。如果隋炀帝不打服高句丽,那么隋就无法成为东亚世界的合法领袖,而这,正是中国任何一个统一王朝所无法推卸的“天下秩序”。
换句话说,要理解隋炀帝的三征高句丽,必须从“国际视野”和“国际战略”的角度来审视。我非常明白,我们很不习惯用“国际视野”来看待中国的王朝时代,但是,如果仅就“中国看中国”,隋炀帝的行为可能真的就是不可理喻了。
“高句丽问题”可能是世界政治史上最奇特的一个争议。直到高句丽已灭亡近1400多年的今天,中国和朝韩双方的学界还在进行着“高句丽属于谁”的争论。中方的标准立场是:高句丽是存在于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和之间相隔了几百年的“高丽”没有直接联系。或者说,高句丽的历史应当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主要证据是——高句丽的统治中心和主要领土均在中国东北;而朝韩学界的标准观点是,高句丽是大韩民族的先民,高句丽的历史是朝韩历史的一部分,主要证据是——高丽王朝就是高句丽的继承者。
当然,这并不代表隋炀帝对于领土的历史问题不关心。高句丽立国数百年的历史基本上就是一部蚕食中原王朝东北领土的历史,收回领土也是宣誓国际秩序主导权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从隋炀帝的表态至少可以看出,如果高句丽愿意在称臣等国际秩序的问题上配合隋朝,隋在领土的问题上是可以有商量的。更重要的是,隋炀帝完全没有消灭高句丽的意思。事实上,这也正是今后中原王朝处理与周边藩国关系上的重要原则:只要乖乖称臣,无论在领土问题上,还是经济贸易问题上,都可以做出让步。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时候,时刻以隋亡为教训,基本上是隋炀帝做的事情,他就不做。但是在对待高句丽的问题上,却是个例外。即使这时候高句丽向唐表面上称臣,天可汗也不打算放过他们。第一次征讨是太宗亲领十五万大军进攻,虽然没有取得全功,但这次不像隋炀帝的三次征讨,战果远大于损失,高句丽的首级就带回来四万多具。这一次高句丽离灭国只差那么一口气,此后唐太宗接受群臣建议,用偏师对高句丽进行骚扰,使其疲于应付,逼得高句丽王让他的儿子莫离支任武入朝谢罪。
唐太宗的主力也三次征伐高句丽,虽然没有使其灭国,但也让高句丽陷入了兵疲粮荒的境地。最好的机会留给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即位以后,高句丽联合百济欺压新罗。在新罗的求救下,唐高宗使用苏定方、薛仁贵等人征讨高句丽。这时候唐军意气风发,高句丽则陷入内乱,最终高宗灭掉了高句丽,完成了隋唐四代帝王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