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爱喝酒,尤其喜爱白酒,这是为什么呢?

2025-04-09 08:46:5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粮食酿造的中国白酒属于蒸馏酒的一种,与鸡尾酒六大基酒:英国大麦威士忌、法国葡萄白兰地、俄罗斯面包伏特加、以及朗姆酒、龙舌兰和金酒同根同源。

中国的人口密度历来牢牢占据全世界首位,对粮食的需求极大,只有每个朝代中叶以后,富裕存粮才能为白酒酿造提供可能。所以唐宋时期传入中国,由粮食酿造的蒸馏白酒,往往只能在吃饱饭后的盛世才能喝得起。

奔小康的当代中国人,自然有资格将白酒当成餐桌社交必备的助兴工具。

大米酿造过程中产生的杂质醛和杂醇是造成白酒上头和辛辣的原因,越是小作坊产出的酒,杂质也越多越烈。

不过中国人早已经习惯白酒,还用一线喉形容高端白酒,咽一口从嘴到喉咙都能燃起来,非常刺激。

辛辣的口感使得中国人相信:白酒能够将各类奇特中药材当中的营养泡出来。从而开发出泡着蛇,蜥蜴,海马,以及通过不能贪杯暗示壮阳功能的药酒。

但外国人却普遍不能接受白酒,如果给英国街头的行人灌下二锅头,得到普遍的评价是:辣灼烧,甚至有不谙世事的姑娘认为自己刚才喝的是洁厕灵。

所以,相比口感更好的其他蒸馏酒,白酒只能在东亚地区被接受,全中国的饮酒人数超过5亿,每年可以喝掉300亿公斤酒,相当于生生喝干25万个夏雨荷身旁的大明湖。

那么到底哪个地方的中国人最能喝?

山东、内蒙古、黑龙江在网友心中牢牢占据中国最能喝地区的前三名,其中山东的得票率更是超过18%,高居全国各省市第一。2015上半年,青岛人均使用代驾33.5次,平均每人每周至少喝一次酒。

如果说山东人能喝,内蒙古和黑龙江人一定不服。认为内蒙古和黑龙江酒量高的网友分别占17%和13%,位居2、3名。每个娶了北方姑娘的南方人,过年一旦踏上内蒙和东三省的地界,便绝对不敢再提喝酒,这里人真的一碗碗干。

河南人的酒量也不得了,有传说认为酒圣杜康是河南人。去到河南喝酒会很舒服,这里讲究:主不干,客不饮。主人率先举起杯一饮而尽,然后客人举杯,不需尽饮,量力而行即可,凸显出主人的诚意和热情。

至于南方人,似乎只有江苏、重庆、四川可以提一提。

出人意料的是,江苏是全国第三大白酒消费省,而全国人均酒量排名第一的居然是重庆男人,每天吞下244.6ml,平均一天小半斤。

尽管不同地区的酒量各有高下,但960万平方公里内的酒文化却出奇一致。

与西方人倒酒只倒1/3杯不同,中国人宴请时,讲究一口干和满上。宴会白酒规格也暗含主人对客人的重视程度,所谓酒杯一干,政策放宽,极具中国特色。以至改革开放后,红酒和香槟也变成干一杯的对象,不干不是兄弟。

加拿大人大山,曾在问答网站Quora上用酒满心诚向外国人解释为什么中国人认为喝酒是诚意的表现,引来很多老外的关注:

就是这样你来我往的敬酒当中,桌上每个人身份被确认。

上下长幼尊卑都在席间明确,下属敬酒表达自己的敬意,乙方敬酒表达自己对过方案的迫切,吞下的酒精越多,越见诚意。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15周岁以上的中国人每年平均消费6.7升酒精,远低于西方国家,连日韩都比不上。但是中国人单次酒精消费量高达41.04克,比国际安全饮用标准整整高出一倍。

如果与欧美人和非洲人比较,则中国人无论南北都[不善饮]。欧美人代谢乙醛的缺陷比例很小,体质上普遍比中国人能喝,只是他们除了酒吧狂欢之类少数场合外,很少像中国人这样往酒量极限上喝。

所以就此而言,中国人能喝,爱喝,使劲喝,对喝酒,真的是走心又走身。

喜怒哀乐可以喝酒,生老病死也要喝酒,上到国家大事,下到百姓家常,酒已然成为了中国人独一无二的感情寄托,无可替代,正所谓无酒不成席。

一杯酒下肚,再内敛的人也会多说上几句掏心窝的话。

现在这个时代,喝酒很容易,但边喝边有人唠叨你的冷热,难。只有在此时,白酒才被赋予了最真诚的内涵:无关多少,只诉衷肠。至于喝什么,喝多少,怎么喝,真的并不重要。

中国人喝酒看重的是情绪,对于酒的浓度,真的没那么考究,这也是中国人对富含历史和情怀的白酒情有独钟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