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德国人开始秘密研制次声武器,试图利用其产生的“大声效应”摧毁整个城市,消灭敌军士兵或者使其丧失战斗力。1940年,德军计划向英国人投掷有著名音乐家签名的留声机唱片,这些唱片将经过专门录制,加进次声,以引起听者出现慌乱、恐怖感及其它精神失常现象,从而造成骚乱。当然,这一计划并没有实现。但是,纳粹科学家成功进行了可作用于物体的次声武器的试验。奥地利科学家齐珀梅耶制造出一种能制造旋风的“旋风加农炮”,它利用特殊的喷嘴,通过炮弹爆破,制造出旋风,发射攻击波,可击落飞机。
1945年4月,美军发现了德国未能研制成功的次声武器方案,从而推动了美国人在这个领域内的研究。美国已经进行了多次秘密试验,并在理论上证明,以相控阵的形式可以制造出车载机动型或单兵手持型次声武器,从而在战场上灵活机动地使用。
20世纪60年代,美国航天局多次进行强次声对人体作用的试验,试图查证火箭发动机的低频轰鸣声是如何影响宇航员的。结果显示,0~100赫兹155分贝的低频声音,能使人的胸膜壁颤动、呼吸困难、头痛、咳嗽、视力衰弱,19赫兹的次声能引起眼球共振,造成视觉紊乱,甚至产生幻觉。70年代,美国警方可能研制出了使人“僵化”或失去战斗力的次声枪。80年代初,德莱维斯研制出一种由高能次声发生系统、频率选择与相位控制系统、聚焦声波的声透镜系统组成的次声武器样品。
1986年,美军在索马里战争期间,曾经使用过声波武器试验样品。90年代,美军专门研制高功率微型次声发生器,并进行了战场模拟试验。1995年底,美国曾对波黑塞军阵地秘密进行次声波攻击,据称,几秒钟就使塞军士兵昏倒、呕吐、陷入混乱。1998年,美国可能开始研制一种作用距离可达到200米的手持式次声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