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车兵是主要兵种,战国时车兵退居次要地位。不过还是军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从张仪、苏秦的论述,屈原的著作以及战国后期李牧组织战斗的兵力配备得到证实。《管子·霸形篇》和《大匡篇》记载“车五百乘,甲五千”,这可视为战国车兵编制。
战国时期,由于“国”“野”畛域的泯灭,西周以来“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的做法随之消亡。更由于战争规模扩大,战争方式改变等因素影响之所及,由农民为主体的步兵遂替代车兵成为当时各国军队中的主力兵种。步兵的编制据《管子·小匡篇》说:5人一伍,50人为小戎,100人为卒,2000人为旅,10000人为军,与《周礼》所说的伍、两、卒、旅、师、军的编制相似。《商君书·境内》记载,秦国步兵的编制为5人为伍,5人设一屯长,100人设百将,500人设五百主。《尉缭子·伍制令》记载,魏军在伍什之上,以50人为一属,100人为一闾。
春秋时已开始出现骑兵,但是数量很少,通常和兵车混合编制。到了战国,骑兵发展成为独立的兵种,“险则多其骑”,各国均拥有相当数量的骑兵部队。赵武灵王为建立骑兵实行“胡服骑射”。赵国的骑兵成为其军队中的重要兵种。赵国的骑兵在征服中山国和对林胡、楼烦“辟地千里”的战争中,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长平之战中秦国骑兵的奇袭赵营,与步兵协同作战,为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骑兵一般适合于边地作战,如李牧曾用骑兵1.3万,与步、车兵联合作战,斩杀匈奴10余万骑,取得大胜。春秋已出现水兵,战国水兵则已发展成为独立兵种。楚的水军从春秋以来经历了多次战斗,拥有相当的实力。秦的“舫船载卒,一船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秦曾以其水军向楚国炫耀:“蜀地之甲”,“汉中之甲”,从长江、汉水而下,很快可到扦关、到郢。司马错曾率巴蜀军10万,浮江伐楚。河南汲县山彪镇水陆攻战纹铜鉴,纹饰完整清晰,船上有武装的水兵和配剑的划船手。水兵的武器有戈、矛、弓箭和短剑,指挥系统是旗、金、鼓。指挥员鸣金击鼓,水兵奋力拼杀,远距离用弓箭杀伤对方,近身用戈、矛、短剑格搏,形象生动逼真。
春秋时,齐桓公为五霸之首,兵力只有30000人。晋楚城濮之战,晋军23000人。春秋时大国兵力一般为数万人,不超过10万人。战国时,秦国有带甲100万,车1000乘,骑10000匹。魏国有带甲40万,最强大时有武士20万、苍头20万、奋击20万、厮徒10万,车600乘,骑5000匹。齐国有带甲数十万。楚国有带甲100万、车1000乘、骑6000匹。赵国有带甲数十万、车1000乘、骑10000匹。韩国有带甲数十万。燕国有带甲数十万。可见,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激烈,各国为了在兼并统一战争中赢得胜利,都大力发展军队建设。与春秋相比,战国的军队无论是兵员数量,还是兵种构成,都发生了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