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心理描写和情感描写上独具匠心:《长恨歌》中描写心理活动细腻入微.“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之“苦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之“伤心断肠”;“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之“梦牵魂魄”等等,描写出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刻骨相思与爱怜,其悲凉与寂寞之心境与窗外的夜雨声、古寺的钟声鼓声交织在一起,又催下了泪千行.
在描写情感上《长恨歌》宣扬的是“至情至爱”,深刻地表达了对“至情至爱”幻灭的沉痛与无奈.而《红楼梦》受《长恨歌》的影响,宣扬的也是“情爱”精神及爱情因不可抗拒的原因毁灭之后的伤痛与悲哀.唐明皇与杨贵妃和宝玉与黛玉一样,都是爱情悲剧的承担者,也是悲剧的制造者.《长恨歌》宣扬的是情爱至上,乱了法度,弥了朝纲,以至君王不早朝.而《红楼梦》又何尝不是占了情场,弥了仕途呢!唐明皇与杨贵妃、宝玉与黛玉都追求的是情投意合的人间至爱,结局都是悲剧.两部体裁不同时代不同的作品,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在展示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同时,对他们的痴情和爱情悲剧给予了最大的惋惜、同情与歌颂,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两部作品有着相似的爱情悲剧.
二.作品结构上的相似:采用的都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二者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构建了故事的悲剧发展过程.《长恨歌》中的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芙蓉帐暖度春宵”,“回眸一笑百媚生”,“三千宠爱在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朱唇轻起,仙乐飘飘的甜蜜生活.《红楼梦》中的前半部分,也是描写了宝玉与黛玉的“一见衷情”,“溪边相许”,“花下赏西厢”,“闺中女儿惜春暮”的彼此相恋的浪漫生活.作品以白描为主,用的是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
《长恨歌》中的后半部分,采用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描写了悲剧的产生、发展和结果.《长恨歌》描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生死恋”,二人在“死别”后的伤心难眠,在虚无飘渺的海上仙山“玉容寂寞泪阑干”,“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写尽了两人之间生死相隔、天上人间,爱虽冷,情却难断.《红楼梦》中的后部分,也是描写了宝玉与黛玉的被迫分离,黛玉的“焚稿断痴情”,“魂归离恨天”后,宝玉看到的是“竹梢风动影移墙,潇湘馆内烛泪滴”,哀伤相思不已,乞求梦中相见,“泪洒相思地”,阴阳相隔,生死两茫茫
1、运用写实与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2、抒情因素被强化
3、擅于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谐的结合在一起
4、精心挑选适合表达自己情感的意象来营造诗歌意境
5、语言优美、音韵和谐
写作手法是以叙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穿插写景、抒情以及大量的细节刻画。后半部分,采用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描写了悲剧的产生、发展和结果。
最明显的是借古讽今,以“汉皇重色思倾城”暗喻“唐皇重色思倾城”。
1想象
2用典
3借古讽今
4虚实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