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分功劳高下,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行定夺。”这是宋江说的话。兄弟们的排名,要看日后的出力状况而定。谁的功劳大,谁当然就可以排名居前。 到了要立功的时候:晁盖欲打祝家庄,则宋江劝:哥哥山寨之主,不可轻动也。晁盖欲打高唐州,则宋江又劝:哥哥山寨之主,不可轻动也。晁盖欲打青州,则宋江又劝:哥哥山寨之主,不可轻动。晁盖欲打华州,则宋江又劝:哥哥山寨之主,不可轻动也。晁盖欲打曾头市,则宋江又劝: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如此一来,只要是有立功的机会,就老是宋江带着他的兄弟们在立功,并且又收编许多新的小弟,而晁盖和他的兄弟们就永远也没有立功的机会了。宋江壮大越来越牛,晁盖不能坐以待毙!晁盖要反击了,看了宋江就烦,所以他格外强调了这么一句话:“不是我要夺你的功劳!……” 又听到宋江劝他。“晁盖忿怒,便点起五千人马,请启二十个头领相助下山。” “忿怒”。晁盖忿怒了。多么准确的词汇。 “请启二十个头领相助”。晁盖已经成了花瓶摆设,威望全无,下山还要请人。哪像宋江,一提到下山,众兄弟们齐声吆喝:“愿随哥哥前往!” 所以,晁盖忿怒了,晁盖要反击了。这次我一定要去,兄弟,不是我要夺你的功劳。就是这一次,也就只这一次,晁盖一下山就把命丢了,死了。你说巧不巧?晁盖每一次要求下山,都没让他去,偏偏这次一下山就死了。这也太蹊跷了吧。这究竟是个意外呢?还是必然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起因之谜:梁山与曾头市本无冲突,起因只为一匹马。有个叫“金毛犬”段景住的人,只闻得宋江大名,要宋江收他做个小弟。他偷了一匹好马,特来献给宋江,作为进身之礼。在半路上,马被曾头市的史文恭夺去了。宋江见了这段景住,顿时“心中暗喜”。他在喜什么呢?接着,宋江叫戴宗去曾头市看马。戴宗一回来,事态就变地格外严重了。戴宗说:“他与我们势不两立,定要捉尽俺山寨中头领,做个对头。…更有几句言语唱道:‘扫荡梁山清水泊,剿除晁盖上东京。生擒及时雨,活捉智多星。曾家生五虎,天下尽闻名’。” 江湖上只闻宋江大名,晁盖其实无名。再者,段景住对史文恭说过,马是给宋江的(并非给晁盖)。而曾头市却偏偏只要“剿除”晁盖一个人!这一切都是出自宋江的心腹戴宗之口。他回来后就是这样说的。那么,戴宗是不是故意夸大其词,激怒晁盖呢?有这种可能。因为曾头市并不知有晁盖,也没人认识晁盖。总之,晁盖就是在听了戴宗的这几句话后,才大怒道:“这畜生怎敢如此无礼!”执意要下山。 二、征兆之谜:晁盖下山,宋江相送。 “饮酒之间,忽起一阵狂风,正把晁盖新制的认军旗,半腰吹折。众人见了,尽皆失色。” 在许多古代小说中,都把出征前折了军旗视为“凶兆”!旗杆子竖那里,一阵风突然吹来,把旗杆吹倒、把旗帜吹掉,这些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说一阵风刮来,就把一根旗杆子从半中腰里刮断了,有这种可能吗?偏偏,这种不符合物理学逻辑的怪事就发生了。一阵风吹来时,就硬是把一根直挺挺的旗杆子从半腰里吹断了。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事发生呢?与晁盖之死真的有必然联系么? 三、中箭之谜:晁盖带着人马与曾头市交锋后,曾家一连三日闭门不战。到第四日,忽有两个和尚,到晁盖寨里来投拜,带晁盖晚上去劫寨。晁盖将人马分一半,点了十个头领同去,分别是:刘唐、阮小二、呼延灼、阮小五、欧鹏、阮小七、燕顺、杜迁、宋万、白胜。加上晁盖本人,共计十一名头领。大家都跟着两个和尚前进,黑夜疾走,行不到五里多路,黑影处不见了两个僧人。军士慌起来,大家便又急回旧路走。不到百十步,只见四下里金鼓齐鸣,喊声振地,一望都是火把。晁盖众将引军夺路而走。才转得两个湾,撞出一彪军马,当头乱箭射将来。不期一箭,正中晁盖脸上,倒撞下马来。急拔得箭出,看那箭时,上有“史文恭”字。中了埋伏不奇怪。但奇怪的是,史文恭既然想要偷袭晁盖,又何必要在箭上刻“史文恭”的名字?既然是用“乱箭”射,又何必要在箭上涂毒呢?并且,在场的一共是十一名头领,乱箭齐发射过来时,其他的十个人都屁事没有,恰恰就只一箭射中了晁盖一个人!你说巧不巧? 晁盖究竟是中了敌人的埋伏,还是被自己人暗算了呢? 虽然射中晁盖的箭上,刻有“史文恭”的名字,但却未必就是史文恭放的箭。原因有三: 1. 晁盖偷袭的是北寨,北寨是由曾涂与副教师苏定把守的。而史文恭把守的是总寨。按说史文恭此时不应该出现在北寨。 2.“急回旧路走,不到百十步,只见四下里金鼓齐鸣。”晁盖并未到达目的地,是在回去的路上中的埋伏。史文恭作为统帅,更没理由在敌后冒险当射手。况书中从未提到过史文恭善于射箭的描述。 3. 交战之初,曾家说道:“我曾家府里,杀你死的不算好汉。我一个个直要捉你活的,载装陷车里,解上东京。”声称是要捉活的。 晁盖中毒后,已经不能说话了,但到最后,还是挣扎着说了这样一句话:“贤弟保重。若哪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 这是晁盖最后的遗嘱,颇令人深思。老大死了,老二接班,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晁盖偏偏要说“哪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什么意思呢?因为山寨中能捉住史文恭的人不少,偏偏只有宋江的功夫最差,力气只娘们大小,所以最没有可能捉住史文恭的人,就是宋江。这就等于直接否定了让宋江接班继任,一下子推翻了晁盖以前所有的推让之举。究竟是什么让晁盖做出了这么大的转变呢?晁盖是不是在临死之前发现了什么呢?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宋江的表现:宋江见晁盖死了,哭得发昏。众头领都请宋江为山寨之主。宋江道:“却乃不可忘了晁天王遗言。临死时嘱道:‘如有人捉得史文恭者,便立为梁山泊主。’此话众头领皆知,亦不可忘了。又不曾报得仇,雪得恨,如何便居得此位?” 这一番话,表面上看起来,是宋江在假意推辞,不肯当山寨之主。而实际上,宋江是在有意偷换概念,故意混淆兄弟们的视听。宋江说,晁天王死的时候交代了:如有人捉得“史文恭”者,便立为梁山泊主。此话众头领皆知,亦不可忘了。尤其强调:众头领皆知,亦不可忘了。要求大家牢牢记住。你看,晁盖是这样说的吗?晁盖说的是“射死我的”,他有说是史文恭射的他吗?根本就没有!但宋江不止一遍的向众兄弟门反复灌输强调这一概念,有意给大家造成了这样一种错觉:是史文恭射死了晁盖。 宋江聚众商议,要与晁盖报仇。军师吴用谏道:“哥哥,庶民居丧,尚且不可轻动。哥哥与师,且待百日之后,方可举兵,未为迟矣。” 不与晁盖报仇的原因是“居丧”期间,不可用兵。这完全是屁话,因为他们照样还是在用兵打北京城、打大名府,打了好几仗,就是不打曾头市报仇。为什么?因为没仇。 后来,一直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宋江才兴兵去打曾头市。为什么打曾头市呢?是为晁盖报仇吗?并不是。是因为段景住又买了二百余匹好马,被郁保四劫夺,又解送曾头市去了。宋江听了,大怒道:“前者夺我马匹,今又如此无礼!晁天王的冤仇,未曾报得,旦夕不乐。若不去报此仇,惹人耻笑。” 先抢我的马,今又抢我的马(属大额资产),这是主因。而晁盖的仇,只是勉强排在最后的次因(借口)而已。所以,宋江要打曾头市,其目的是要“夺马”。大家在看《水浒》的时候,总会一相情愿的想象:梁山二打曾头市,是去为晁盖报仇。可是,当双方交战的时候,曾家从未宣传过前次击毙敌方首领的辉煌战绩;而梁山方面,宋江也从未公开提出过曾家有杀晁盖之仇。宋江只说要马,不说有仇,这难道不是很奇怪吗? 交战之后,曾家不愿再打了。曾长官写信过来讲和: “曾头市主曾弄,顿首再拜宋公明统军头领麾下:日昨小男倚仗一时之勇,误有冒犯虎威。向日天王率众到来,理合就当归附。奈何无端部卒,施放冷箭。更兼夺马之罪,虽百口何辞。原之实非本意。今顽犬已亡,遣使讲和。如蒙罢战休兵,将原夺马匹尽数纳还,更赍金帛犒劳三军。此非虚情,免致两伤。谨此奉书,伏乞照察。” 宋江看了,回信写道: “梁山泊主将宋江,手书回覆曾头市主曾弄帐前:国以信而治天下,将以勇而镇外邦。人无礼而何为?财非义而不取。梁山泊与曾头市,自来无仇,各守边界。奈缘尔将行一时之恶,惹数载之冤。若要讲和,便须发还二次原夺马疋,并要夺马凶徒郁保四,犒劳军士金帛。忠诚既笃,礼数休轻。如或更变,别有定夺。草草具陈,情照不宣。” 曾家似乎并不知道晁盖死了。提出讲和的条件只是:归还马匹;犒劳三军。而宋江也承认说,“梁山泊与曾头市,自来无仇。”似乎晁盖死了,和他们根本就没什么关系。答应讲和的条件是:归还马匹;交出夺马的郁保四;犒劳军士。比曾家提出的条件,只增加了一条,交出夺马贼郁保四。偏偏没有要求交出射死晁盖的凶手史文恭!你说离谱不离谱?! 这就怪了,曾头市没认为晁盖是他们杀的,宋江也认为晁盖不是他们杀的,与曾头市,自来无仇。那么,晁盖究竟死于谁手?推测林冲,总要比推测花荣恰当的多。因为只有林冲弑晁盖,才可以在水浒故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先说“承上”。梁山好汉中,也只有林冲有敢杀老大的冲动! “这梁山泊便是你的?不杀了,要你何用?你也无大量之才,也做不得山寨之主!”这是林冲的经典语录。用在第1代boss王伦身上恰当,用在第2代boss晁盖身上同样也恰当!晁盖推辞时,林冲把晁盖推在交椅上,叫道:“请勿推却,若有不从者,将以王伦为例!”你看,作者早在晁盖登基之时就埋下了伏笔:林冲居然说过要把晁盖以王伦为例的话!林冲杀老大,为梁山前途考虑。因为王伦与晁盖比,无大量之才,做不得山寨之主;而晁盖与宋江比,同样也是无大量之才,做不得山寨之主!宋江路线要明显优于晁盖路线。不需要吴用一个眼色,他也会自愿去干。把不成器的老大做掉,推有实力的人当老大,这才符合林冲。你看,晁盖一死,“林冲与公孙胜、吴用并众头领,商议立宋公明为梁山泊主。”是林冲带头。“次日清晨,林冲为首,与众等请出宋公明在聚义厅上坐定。”还是林冲带头。林冲一惯不出头,恰恰每逢换届时,出头最积极。再说“启下”。晁盖死后,宋江为什么要把卢俊义赚上山?还要让卢俊义当老大(老二)呢?以卢俊义的名望,根本就不能顺利实现招安;以卢俊义的领导才能,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以卢俊义的智商,人家害他他还感恩。究竟凭什么要赚他来当头领?缺了他,宋江还不是一样能领导梁山。所以,绝大多数读者都会纳闷,为什么要选择卢俊义?个人见解是:用他来遏制林冲。(宋江直系中没有强于林冲的人),按书中描述,卢俊义的武艺,在林冲之上。卢俊义头脑简单,容易控制,武艺超群,与林冲同为周侗弟子,用他来对付这个喜欢杀老大的林冲最合适。这也就是为什么晁盖一死,宋江就急急要把卢俊义弄上山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