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的点步翻身要领是什么?

2025-04-27 15:41:2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上身部分的掌握要点。

上身是以腰部为分界,颈部、头部、手臂都是翻身技巧的练习重点。

在表演过程中,处于翻身动作的人体上身部分全部处于倾斜状态,且连续的翻转对上身的平衡力要求较高,因此,掌握要点一是手臂的动作,二是头部对旋转的适应能力。

其中,手臂需保持与翻转方向的微反向力,以防止身体失去重心,并有效控制速度;而头部的轴心则起到稳定翻身的作用,并保持身体的倾斜度,增加翻身的美感。

2、身体中段部分的掌握要点。

身体中段是指人体的腰、胯部位,这一部位是古典舞翻身力量的主要来源,并且也是翻身动作的主要转轴,在练习时腰、胯需保持同向运动,翻身动作才能完成。

身体中段部分的掌握要点首先在于腰胯的灵活度,其次锻炼腰胯力量,并练习对腰胯力量的控制能力,只有这样,翻身动作才能做到收放自如,而练习者也才能有效避免自身受到损伤。

3、下身部分的掌握要点。腿部是翻身动作的翻转助力,腿部的力量与灵活度是翻身动作的核心。因此同腰、胯一样,腿部的掌握要点同样也是灵活度与力量的控制。

扩展资料

训练方法

舞蹈的地面训练,是舞蹈训练的一种空间占有形式。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在形式上包含了地面训练。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柔韧训练(俗称为软开度训练),力量训练(又称为能力训练),技术、技巧动作训练三个方面。

柔韧、力量、技术技巧是构成舞者职业生涯的三个主要技术性成分,亦是一名职业舞者所必须具备和达到的身体基本条件和技术条件。

地面训练,就是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为舞者身体柔韧性、力量、技术技巧动作的具备与掌握,给予基础的、全面而系统的训练。

地面训练之所以成为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由地面训练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的。

坐姿

基础训练中的坐姿是:双腿伸直绷腿端坐于地面,躯干直立,气息松弛地存放于腹部横膈膜处,沉肩,双手以手指尖为点置放于身体两侧地面的一种姿态。它的具体要求是:

(1)后背直立,并在动作过程中保持此形态。

(2)坐姿平伸的双腿绷脚,用力意误集中在双脚的脚趾尖上,大腿肌肉松弛。

1、绷脚与勾脚

绷脚与勾脚是地面基础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涉及动作的基本形态,更重要的是动作的用力方法和意识。

绷脚与勾脚在训练的过程中包含着勾绷脚趾,它是一组存在内在逻辑关系的动作,一般来讲绷脚与勾脚放在一起练习。

(1)绷脚:自脚腕处用力,推动脚弓绷直再依次用力推动脚趾绷向斜下远处。

准备:坐姿

动作:自踝关节处发力推动脚弓向斜下方伸展,再由脚弓延伸至脚趾,形成绷脚。绷脚在动作形式上可有正的,外开的,单腿的,双脚的。

(2)勾脚:

准备:坐姿

动作:自踝关节处发力,经过勾脚趾、脚掌,将力量集中在踝关节处。勾脚在训练形态上可以有正的、外开的、双脚的、单脚的。勾脚的分解练习方式可处理为先做勾脚趾再做完整的勾脚。

2、压前腿

压前腿是以坐姿为基本姿态,双腿并直平伸,双腿在勾和绷的形态上,结合平伸手、双托掌手位,以拉伸柔韧度为训练目的的一个基本动作。

在地面以髋关节为支点,躯干直立、气息松弛地存于横膈膜处,同时向前延伸和向下压。

准备:坐姿

动作:躯干直立,气息松弛,双手经平伸手到双托掌手位,并带动躯干向腿部贴拢。

教学要求:整个动作过程强调保持腿部的伸直和躯干的伸展。

3、压后腿

压后腿是以坐姿为基本姿态,前腿绷脚吸腿,后腿在外开、绷直的形态上向后向远拉伸。

上身保持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与前腿同侧的手臂置于斜下位,撑地以保持身体平衡。与后腿同侧的手臂形成托掌舞姿,带动身体向后下压。

准备:(以左腿为例)坐姿,面向3点或7点,吸左腿,伸直右后腿,右手托掌、左手撑地。

动作:以托掌手为引领,带动身体向正后方下压,达到向后向远延伸至最大限度。

4、压旁腿

压旁腿有两种基本方式:

(1)双腿分别形成吸腿和旁腿,手位成托、按掌手位压旁腿。

(2)在横叉的姿态上压旁腿。

准备:(以左腿为例)坐姿,右腿吸腿、后背直立,左腿向旁向远伸直,双手成托按掌舞姿。

动作:在准备的姿态上,以托掌手引领,并带动身体向直膝伸直的一条腿贴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古典舞

回答2:

古典舞的点步翻身要领如下:

1、掌握上身要领。

上身以腰分,颈、头、臂是翻身技巧的关键点。

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在车削运动中的上身部分都处于倾斜状态,而连续车削需要在上身上产生更高的平衡力。因此,掌握的关键是手臂的运动和头部对旋转的适应性。

为了防止身体失去重心,有效地控制速度,手臂应保持向翻转方向的轻微反向力,而头部的轴线起到稳定翻身、保持身体倾斜和提高翻身美感的作用。

2、掌握身体中部的要点。

身体的中部是指人体的腰部和胯部。这一部分是古典舞转弯力量的主要来源,也是回转运动的主要转轴。练习时,腰部和胯部需要保持相同的方向以完成旋转运动。

掌握腰部髋关节的灵活性首先是锻炼腰部的灵活性,其次是锻炼腰部力量,练习腰部力量的控制能力。只有这样,翻身动作才能放松,练习者才能有效避免自身伤害。

3、掌握下半部。腿是翻身的力量,腿的力量和柔韧性是翻身的核心。因此,像腰部和臀部一样,抓住腿的关键点也是对柔韧性和力量的控制。

扩展资料:

结合上述翻身技巧需掌握的各项要点,在古典舞教学中,可将训练划分为三个阶段。

1、初期训练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需通过练习达到三项条件,其一是身体的柔韧度,其二是腰部的力度,其三是对力量的控制能力。

2、中期训练阶段。这一阶段的训练主要集中于两点,其一是增加完整动作的训练力度,消除由前期分解练习所造成的动作分割现象对学生的影响;其二是适当增加训练的难度,进一步巩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循环渐进的掌握整套动作。

3、后期训练阶段。翻身动作的后期训练需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熟练学生的已有知识,并加大对学生的意识或认识的教育力度。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古典舞

回答3:

1、做翻身动作时一定要保持头顶的轴心不能上下起伏,掌握好前、旁、后腰的折体度数,形成身体的“立圆”动势;

2、眼睛视线要稳定在一个点上,做“留头甩头”动作,以保证点翻身的原地性。为了防止身体失去重心,有效地控制速度,手臂应保持向翻转方向的轻微反向力,而头部的轴线起到稳定翻身、保持身体倾斜和提高翻身美感的作用。

3、在身体的翻转过程中,手臂的两端要注意保持在一条垂直线上,形成延伸性和平性感。练习时,腰部和胯部需要保持相同的方向以完成旋转运动。

扩展资料:

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技巧,以拧倾形态的舞姿结构为主要特色。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的舞姿造型上的转,特别是“倾”的平衡重心上的转。所以动作显出婉转中的修长,急带腾空中的延续,以及旋转螺形的变化,如反掖腿仰胸转,后退侧身转。

以腰带动转的特点,形成中国古典舞基训中转的起“法儿”的多种多样,而且多般是在动的过程中起的“法儿”。如大掖步转、扫堂探海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典舞

回答4:

中国古典舞定名于上世纪50年代,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古典舞融合了我国传统戏曲与武术的精华,其中的翻身技巧更是古典舞中的精粹部分。中国古典舞中的翻身动作是极具民族特色的,它的艺术表现力超强,展现力极为复杂,向人们传递的不仅是美轮美奂的肢体语言,更有丰富多彩的内涵,在舞台上极具渲染力,是古典舞学习者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本文基于翻身在古典舞学习中的重要意义,从多个角度探析了翻身技巧的训练与掌握方法,以期传承并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使其能够更好的向人们传达美的感受并发挥更大的艺术价值。
  一、翻身的技法与功效
  在古典舞教学中,翻身的技法多种多样,如点步翻身、踏步翻身、串翻身、探海翻身、吸腿翻身、上步翻身、盖腿翻身,等等。这些翻身技法是古典舞学习的基础,严格来说,只有掌握了翻身技巧,古典舞学习才能取得初步效果。然而,翻身的技法虽然较为复杂,但归纳起来却只有一种技巧形式,即以腰为轴,身体在水平线倾斜状态下快速转换脚步,保持身体的翻转,自始至终贯穿着拧、仰、俯、旁提的形态。在古典舞的表演舞台上,动作与动作的衔接是非常重要的,而翻身即是一种最有价值的衔接动作。在表演过程中,翻身使整套动作连续贯通,且翻身本身就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如探海翻身,以右腿为轴心,左腿提起作后翻转动作,双臂自然伸展,连绵圆润,犹如起伏的波浪;而探海翻身接吸腿翻身,大弧度跨越接身体快速旋转,更能够彰显翻身的艺术魅力,传递美的感受。
  二、翻身动作的掌握与训练

  (一)翻身动作的掌握要点
  翻身动作主要可分解为三个部分,即上身部分、身体中段部分、下身部分,初学者在学习翻身时,需采用分段练习和整体动作练习相结合的方式。
  1.上身部分的掌握要点。上身是以腰部为分界,颈部、头部、手臂都是翻身技巧的练习重点。在表演过程中,处于翻身动作的人体上身部分全部处于倾斜状态,且连续的翻转对上身的平衡力要求较高,因此,掌握要点一是手臂的动作,二是头部对旋转的适应能力。其中,手臂需保持与翻转方向的微反向力,以防止身体失去重心,并有效控制速度;而头部的轴心则起到稳定翻身的作用,并保持身体的倾斜度,增加翻身的美感。
  2.身体中段部分的掌握要点。身体中段是指人体的腰、胯部位,这一部位是古典舞翻身力量的主要来源,并且也是翻身动作的主要转轴,在练习时腰、胯需保持同向运动,翻身动作才能完成。身体中段部分的掌握要点首先在于腰胯的灵活度,其次锻炼腰胯力量,并练习对腰胯力量的控制能力,只有这样,翻身动作才能做到收放自如,而练习者也才能有效避免自身受到损伤。
  3.下身部分的掌握要点。腿部是翻身动作的翻转助力,腿部的力量与灵活度是翻身动作的核心。因此同腰、胯一样,腿部的掌握要点同样也是灵活度与力量的控制。
  (二)翻身动作的训练

  结合上述翻身技巧需掌握的各项要点,在古典舞教学中,可将训练划分为三个阶段。
  1.初期训练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需通过练习达到三项条件,其一是身体的柔韧度,其二是腰部的力度,其三是对力量的控制能力。首先,身体的柔韧度是学习翻身动作的基础,缺乏柔韧度的翻身动作呆滞僵硬,缺乏美感,且各个动作也难以到位;其次,鉴于翻身动作始终保持倾斜状态,因此需要腰、胯部凝积大量的力量,并在开始动作时释放出来,因此力量也是初步训练阶段的重点;再次,过度的力量会使人体失去平衡,因此在练习时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力量控制能力。
  2.中期训练阶段。这一阶段的训练主要集中于两点,其一是增加完整动作的训练力度,消除由前期分解练习所造成的动作分割现象对学生的影响;其二是适当增加训练的难度,进一步巩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循环渐进的掌握整套动作。在中期训练阶段,教师可考虑让学生进行负重训练,并在此基础上,由单一的翻身技法练习向着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复合型翻身技法练习方面转化,加强学生对各种技法的熟练程度,进一步发展学生身体的各项能力。
  3.后期训练阶段。翻身动作的后期训练需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熟练学生的已有知识,并加大对学生的意识或认识的教育力度。综合来说,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大致已能够掌握翻身动作的基本技巧,那么,在古典舞中翻身动作所代表的是什么?其所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或向观众展现了什么?而这些,都需在后期训练阶段反映出来。如果说前、中期的翻身训练是纯技能的训练,那么后期则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首先,在理论方面,要注重让学生体会古典舞是传达着怎样的信息,而翻身动作在古典舞中又代表了哪些信息,要让学生用心体会,并通过思维转化将翻身的内涵表现出来,从而实现形、神的相互融合。其次,在实践方面,加大复合型翻身组合的训练力度,采用成套的动作来提升学生对翻身动作的灵活运用能力。
  三、结语
  古典舞中的翻身技巧是沿袭了传统戏曲和武术中的精华,从艺术价值的视角探析,古典舞的翻身动作剔除了戏曲翻身动作中华而不实的杂质,并从创新的角度吸纳了武术翻身动作的单调,因此相较而言,古典舞翻身动作更具艺术欣赏价值。在未来的古典舞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继续传承翻身动作这一传统文化,更要继承这种创新精神,将古典舞这种艺术形式发扬光大,使其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实现我国非物质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回答5:

柔韧。